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王诗培
前不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17条政策举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
《通知》明确提出,用好各地创业孵化载体,鼓励政府投资的孵化器放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免费入驻门槛。强化创业服务保障,将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纳入重点孵化项目库,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孵化、政策落实等“一条龙”服务,提升创业成功率。支持建设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落地。在这一政策背景下,鼓励大学生到乡村创业,不仅能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广阔舞台,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数字技术、绿色农业、乡村旅游、电商物流等行业蓬勃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丰富机遇。政策层面,《通知》强调放宽创业孵化入驻门槛、强化“一条龙”创业服务、支持成果转化中心建设,这些举措若能精准对接乡村创业需求,将有效降低大学生下乡创业的门槛和风险,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力。
大学生到乡村创业,既能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又能弥补乡村人才短板。许多成功案例证明,青年创业者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能够盘活乡村资源、带动产业发展。例如,有的大学生利用电商平台推广特色农产品、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有的通过文旅融合打造乡村民宿品牌,有的运用智慧农业技术提升种植效率……这些实践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还促进了乡村文旅发展和生态保护。政策支持的“创业孵化+培训指导+资源对接”体系,正是为这类项目提供了从“种子”到“果实”的全周期保障。
当然,引导大学生扎根乡村创业,还需进一步优化环境。一方面,地方政府可结合《通知》要求,细化落地政策,如提供专项补贴、简化审批流程、完善基础设施等;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就业引导,通过创业课程、实践基地、校企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乡村。此外,社会资本和公益组织也可参与搭建平台,形成“政策+教育+市场”的合力,让大学生在乡村留得住、干得好。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事业因奉献而崇高。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大学生创业者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