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 凯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消费场景是不需要支付预交金的,比如超市、饭店、农贸市场等。但去医院看病,往往都要支付预交金。医院的预交金分为门诊预交金和住院预交金。这“两金”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因为历史条件限制,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为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缴费等候时间,这是一个原因;如果患者住院,先垫付后续治疗的押金,等到结算时多退少补。这样的做法也“说得过去”,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是为了群众就医方便,医生能够提高看病效率,维持医院正常运转。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提速,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健全,预交金的作用显得“越来越没有必要”。
取消门诊预交金、降低住院预交金成为群众的普遍关切。基于此,国家层面不久前出台便民措施,自2025年3月31日起取消门诊预交金,6月30日起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
改革预交金制度,无疑能减轻患者预付资金压力,提升群众的看病就医体验。此前,国家在脱贫攻坚期间对贫困人口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受到群众广泛认可。随着移动支付方式的普遍使用,结算渠道的增加,通过“流程再造”,未来完全可能实现“一站式结算”“床旁结算”“线上结算”,把改革预交金这样的“小事”进一步办到群众心坎上。
上一篇:在工地种出梦想“高楼”
下一篇:全力打造昆明版“天空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