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啸,一个从三尺讲台走向基建战场的“跨界先锋”,在建筑一线书写青春担当的新时代筑梦者。如今,他作为中建六局水利水电公司第一分公司的团委书记、党建纪检部副部长,不仅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还积极投身公益,成为青年志愿者的榜样。
在质疑中锚定目标
2017年,当杨海啸辞去教师工作,选择加入中建系统时,亲朋好友的质疑如潮水般涌来:“放弃教师工作去工地,值得吗?”面对质疑,这个生于1992年的保山小伙憨笑着说:“看到城市里拔地而起的高楼、偏远山区通水通电通路的喜悦,我觉得建筑行业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初到云南偏远山区的基础设施项目,现实给了他迎头痛击。铁皮板房在炎炎烈日下,像被架在火上炙烤的蒸笼,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如同永不停歇的鼓点,敲击着每个人的神经。但他很快调整状态,把工地当成最好的课堂:白天跟着施工员跑现场,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施工数据和参数标准。晚上挑灯研读党建知识和业务资料,将理论知识与项目实践结合。3个月下来,原本白净的书生变成皮肤黝黑的“工地通”,连老工长都忍不住点赞:“这小伙子能吃苦,眼里有光。”
在挑战中淬炼锋芒
7年基层摸爬滚打,杨海啸从新员工成长为分公司业务骨干。2022年,面对重大挑战——滇池绿道钢浮桥项目,杨海啸带领团队成立“党员突击队”,将党支部建在工地上。他联动昆明市总工会开展“高原湖泊 绿美春城”滇池保护治理劳动竞赛,围绕“八比一创一控一树”的竞赛要求,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将党建引领融入项目建设全流程。
为解决上千吨钢结构船体运输安装难题,他提出“工厂预拼装+模块化运输”方案,连续两个月蹲守生产厂家,对着电脑屏幕反复推演拼装流程。“每个钢结构模块误差必须控制在1厘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发丝的粗细。”他指着手机里密密麻麻的节点照片说。
在他和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浮桥船体钢结构于2023年1月开始加工生产,3月9日开始架设,4月16日浮桥主体实现贯通,比预计工期整整提前了10天,创造了同类工程建设速度新纪录。这份优异的成绩,不仅收获了业主单位的表扬信,更助力项目荣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状”。
在公益中传递温暖
“建筑人不能只盯着钢筋水泥,更要眼里有百姓、心中有大爱。”担任团委书记以来,杨海啸将公益事业融入团队建设,打造“建证”志愿服务品牌,带领青年志愿者在云岭大地书写温暖故事。
连续3年,他精心组织开展“爱心助考”和“六一暖心助学”活动,在炎炎夏日为莘莘学子送去清凉与关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
在他的带领下,分公司“建证”志愿服务队如同点点繁星,汇聚成璀璨的星河,累计开展公益活动近40次,参与志愿者超1000人次。团队凭借出色的表现,斩获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昆明市“青年突击队”等近20项集体荣誉。而杨海啸个人也先后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优秀通讯员、优秀团干部和先进职工等10余项国家、省市级荣誉,成为青年员工心目中当之无愧的榜样,激励着大家奋勇前行。
首席记者杜托报道
上一篇:绽放青春光彩 感受奋进力量
下一篇:看病不用“先掏钱”是好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