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重庆市荣昌区政府食堂为游客“蒸1000多斤米饭”的新闻挺火——据多家媒体报道,5月1日中午,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正式面向游客开放,首餐吸引超3000名游客。据食堂工作人员介绍,当天中午,米饭蒸了1000多斤,每次饭一端上来就秒空,碗都不够用。细看菜品定价,也很良心:3元、5元、8元、10元和18元套餐。
同样,江苏、浙江、湖北、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也纷纷打开党政机关大门,为游客开放食堂,提供免费停车、免费饮水等服务。
有网友说,“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便民服务。”“旅游不只是展示当地美景的窗口,也是展示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能力的窗口。”
实话说,地方政府机关向市民、游客开放的做法早几年就有,如今为何依然受网友关注?
不少政府机关,通常深墙大院,食堂开放、免费停车,满是烟火气,“画风”突变,本身就“自带流量”。同时,这些做法也的确直击长期以来的游客痛点——停车、饮水、如厕等,这些需求具体而微,却真真实实。
从解决需求入手,让“头回客”变“回头客”,各地政府很拼,背后的一些启示也值得探讨。
“一顿餐”盘活了公共资源,提升了服务效能。节假日期间,景区、商圈周边就餐、停车需求激增,而党政机关相关资源相对闲置,对外开放有效增加了“市场供给”。尤其是开放停车位,缓解了交通拥堵,提升了游客出行体验,实现了公共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机关食堂的“一碗米饭”,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当地政府的亲民形象,也是一种间接的服务下沉。
近年来,不少政府机关“画风”转变,背后是服务理念的转变。从治理到服务,一餐饭、一车位,就是生动的诠释。当然,并不是说各地政府机关都要“照抄作业”。重要的是,能否从各地“打样”做法中,学到理念,扮演好服务型政府角色。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开放机关食堂也好,提供免费停车位也罢,不失为解决燃眉之急的举措,但长远来看,文旅目的地的城市管理者任重道远。
比如,如何提升整个地区的服务与接待能力,游客吃得放不放心、安不安全?住得卫不卫生、舒不舒心?交通便不便利、堵不堵车?价格公不公道、有无宰客等等,这需要当地扶持和培育更多市场主体、提升整体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做好城市公共服务长远规划与建设,做好市场监督与管理等等。所有这些涉及更长远、更系统、更复杂的工作,以及更重要的能力提升。
龚先生愿意看到,10年、20年后,荣昌区政府食堂每到假期,还能对游客开放。到那时,“去荣昌区政府食堂吃饭”更多成了一种“传统”——当地政府展示热情好客之道的象征和符号,大家来吃饭也只为个“情怀”。
希望那时,大家依然记得今日这“1000多斤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