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南商报
顶端新闻评论员 苏梓晴
网络截图近日,胖东来起诉网红“柴怼怼”一事持续发酵,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以“关闭企业”的决绝姿态向网络造谣宣战,以“商业诋毁”和“名誉权侵权”为由起诉“柴怼怼”,索赔金额不低于500万,同时积极自证,公布珠宝定价标准与售后标准。
令人深思的是,在流量至上、算法优先的逻辑之下,“柴怼怼”们深谙“碰瓷”之道,通过夸张的说辞制造争议快速获取大量关注,相关数据显示,近90天内“柴怼怼”直播带货销售额约为50万-75万。这种“小马拉大车”的荒诞现象背后,是平台对内容真实性审核的严重缺位。
面对二十几条明显带有商业诋毁性质的视频,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未能主动识别,还在胖东来方投诉后要求受害方“补充对‘利润靠玉石’等诽谤点的驳斥证据”。最终对“柴怼怼”方处罚仅是下架相关视频并“限制投稿一个月”,与胖东来付出的维权成本形成鲜明对比。
试想,如若遭受恶意造谣的是普通人或中小企业,他们又该如何在铺天盖地的恶意言论中寻求庇护?是否具备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自证清白、对抗网络暴力的冲击?
顶端新闻评论员认为,企业被迫以“自杀式维权”捍卫名誉,暴露出平台审核与处罚机制的严重缺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平台不能只顾流量收益而纵容网络碰瓷,对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坐视不管,必须切实履行内容守门人职责。唯有让造谣者付出沉重代价,维权者能够渠道畅通,网络空间才能真正清朗。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封号禁言,而是社交媒体平台重构公平规则。改变“流量至上”的畸形激励,以真实性、合法性为内容推荐首要标准,严厉且切实可行地处罚造谣者,让每个“柴怼怼”在按下发布键前三思而行。否则,今日的胖东来,就是明日所有网络维权者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