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新闻网
选料、对口、拼接……5月2日10时许,在雄安新区雄东片区同德二路的“雄业创工坊”箱包车间,家住红景苑小区的居民董变存正在装配箱包拉杆。
董变存在“雄业创工坊”工作已有1年时间。“家里有患病的老人需要照顾,不能出远门打工。”董变存说,后来听说,家附近就有适合回迁群众的工作岗位。来到现场参观后,她觉得工作地点离家近、时间灵活、不限年龄、操作简单,第二天就上岗了。
“随着技术逐渐熟练,收入也越来越多,现在一天能挣约100元。这份工作我很满意。”董变存笑着说。
图为”雄业创工坊”运营负责人王桃烨(右一)在箱包车间巡查。雄安媒体中心 李连成 摄董变存的经历是雄东片区回迁群众就业的典型案例。雄东片区是雄安新区外围组团中雄县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区先期建设的区域之一,肩负着保障高铁枢纽周边居民搬迁安居、引领淀东片区发展的重任。自2022年以来,雄东片区已回迁四个批次,常住回迁群众2.1 万人。
“自雄东片区启动回迁以来,我们多次组织‘大走访’,发现就近就业是回迁居民较为突出的需求。”昝岗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经统计,这里有就业意愿人口9408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昝岗管委会联合雄县公共服务局依托雄县塑料包装、箱包生产、帽子加工等传统产业基础,盘活预留公服设施资源,统筹“四业并举”和“四项收入”,着力打造了由“雄业创工坊”“雄业创新坊”组成的就业创业示范街区,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
居民就业,场地先行。昝岗管委会强化物业资产清单梳理,谋划空间利用新模式,建立“雄东片区预留公服设施资产清单”,合理利用雄东片区部分预留公服设施,打造“家门口就业圈”。
“如何实现新建片区回迁群众就业,此前没有成熟模式,只能一点点摸索。”雄业创工坊”运营负责人王桃烨说,多亏了职能部门利用预留公服设施,为就业创业服务机构提供场地支持,降低了运营成本,让他们有了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的底气。
从100平方米的“零工驿站”开始,发展到如今6000余平方米的“雄业创工坊”,依托公服设施,王桃烨边对接合作厂家、边培训工人,逐渐探索出了一套成熟模式:以资源下沉、产业进社区、加工入户等形式,引导回迁村原有产业及周边企业,将基础加工环节布局到雄东片区,利用“雄业创工坊”打造车间式、工坊式等新型就业平台。
“既解决了原征迁村传统产业的车间厂房和用工问题,同时也为回迁群众中就业难度较大的家庭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低收入居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就业岗位。”王桃烨说,社区居民不出小区即可上岗,接孩子做饭不耽误工作,实现了“上楼安家,下楼就业”。
“雄业创工坊”自去年4月运营以来,利用雄东片区预留公服设施面积6000余平方米,合作企业13家,带动600余人实现就业,增加回迁群众收入1000余万元。“今年我们将实现带动1000人就业,增加群众收入4000万元。”王桃烨说。
从“雄业创工坊”步行约百米就到达“雄业创新坊”。
漆扇、浮雕、文房四宝……走进入驻企业雄安艺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办公室,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该公司负责人王树泉正联系工作人员,为展出摊位补货。“假期期间我们的产品广受游客欢迎。”王树泉说。
图为返乡创业人员王树泉在“雄业创新坊”办公室内展示文创产品。雄安媒体中心 李连成 摄王树泉之前在外地做文创设计工作。雄东片区回迁房建好后,他决定回家乡创业。2023年4月,在“雄业创新坊”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王树泉注册成立公司。“这里功能齐全、服务便捷,不仅可以免费使用办公场地和设备,还能享受创业导师的免费指导,这对于回迁创业者真是‘雪中送炭’。”王树泉说。
“为支持有创业意愿的回迁群众、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京津返乡创业者,实现低成本启动创业、参与创业,在昝岗管委会和雄县公共服务局支持下,我们打造了‘雄业创新坊’,为他们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及创业服务。”“雄业创新坊”负责人董振英介绍,这里设有独立办公区、开放式办公区、直播间、会议室等公共设施,同时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金融支持等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目前,“雄业创新坊”入驻创业企业34家,涵盖物业管理、人力资源、园林绿化、古玩文创等多个领域,直接带动就业330人,间接带动就业805人。
昝岗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长约1.5公里的雄东就业创业示范街区,沿街预留公服设施59处,现布局1处创新坊、1处家政服务工作站、2处零工驿站和13处社区工坊,实现回迁片区就业创业“新场景、新形象、新效能、新模式”。截至目前,该街区累计带动就业超2700人,实现灵活就业1.7万余人次,产值达1.1亿元,带动群众增收约9500万元。(雄安媒体中心 李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