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追光者日记:追逐光,终将成为光
在成都的街巷与车间,伴随着扫帚划过地面的沙沙声、机床切割金属的嗡鸣、驿站暖灯亮起的微光,无数劳动者正以汗水为墨、奋斗为笔,书写自己的“追光日记”——有人在职工大学课堂拾得知识星火,有人于技能大赛赛场淬炼匠心锋芒,有人从工会驿站的温暖中握紧前行底气……每一道微光的背后,都蕴藏着一座城市默默托举的力量。
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以日记为笺,致敬每一份坚守:你们追逐光,也终将成为光。
“知识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它能让每个奋斗者挺直腰杆。”
翻开日记,一张记录于2024年夏天的照片映入眼帘,在成都市职工大学家政专业开学典礼上,42岁的张素芳穿着崭新的衣服,嘴角的笑容里藏着几分拘谨与期待。
这个在家政行业深耕8年的“育儿能手”,曾因中专学历在高端客户面试中碰壁:“明明带过十几个新生儿,可当雇主看到学历证书时就开始犹豫,那时才懂得知识才是职业路上的‘硬通货’。”
2024年,成都市总工会启动“求学圆梦计划”,79名像张素芳这样的一线家政人员通过成人高考走进课堂,工会还为符合条件的学员每年补贴1000元学费,让“边工作边读书”变为现实。
她的笔记本上,写满了营养学笔记与育儿案例,详细记录着新生儿喂养时间、疫苗提醒与发育评估。“以前凭经验带娃,现在能用科学理论解释育儿细节。原来,知识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它能让每个奋斗者挺直腰杆。”
“一把炒勺能炒出川菜的魂,也能炒出人生的新可能。”
“当我的菜被世界看见,才明白灶台前的每一次翻炒,都是文化传承的接力。”在成都工匠唐亮的日记本上,记录着职业生涯的重要一刻。2023年,“中华川菜·世界品味”活动走进韩国、孟加拉国、新加坡等,唐亮也借此向世界展现了川菜的魅力与美味。这位从技校走出来的“烹饪外交官”,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厨艺大赛,如今已是成都工匠学院特聘讲师。
从工匠到讲师,这份传承正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延续。2025年,“成都工匠培育双创训练营”活动启动,活动围绕提升参训人员的“工匠五力”——引领力、实践力、创新力、攻关力、传承力,分6期对入选2024年成都工匠培育对象的600余名技能人才进行系统培训。成都工匠学员还将为所有成都工匠培育对象配备工匠经纪人,全程跟踪服务。
“感谢成都为我们搭建平台,让一群深耕美食行业的‘手艺人’有了追逐梦想的舞台……”4月11日,2025年成都美食业劳模工匠“三进”活动启动,成都工匠培育对象张鹏在启动仪式现场发出感慨。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26个劳模工匠工作室,培育113名“成都工匠”,这些高技能人才通过“传帮带”机制,累计培训餐饮从业人员超1.2万人次。
“螺丝能磨破手套,但磨不穿热爱。”
一本日记,记录着“00后”工匠文国隆由“工”变“匠”之路。这位宜宾的小伙最初听从父母安排来到成都读技工学校学习汽修,就此开启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沾满油污的工作手套磨破一双又一双,掌心的水泡破了又结痂,但文国隆对汽修技术的热爱却愈发浓烈。凭借这股子钻劲,2020年,文国隆获得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第二名”,被授予“成都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还拿到了奖金4万余元。19岁那年,文国隆获评汽车维修工高级技师——相当于汽车维修领域最高级的证书。2023年,他又荣获“成都工匠”,成为最年轻的一位获得者。
数据印证着技能竞赛的“造匠”力量:2023年度“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三级赛事共吸引1.3万余家企业、116.2万人次职工参与。5年时间,大赛累计培养出成都市级技术能手1700名,为近7100人提供了技能等级直接晋级的机会。近年来,成都通过各级技能大赛,提供赛前集训、专家指导,并开通技能等级晋升绿色通道,为产业工人搭建成长舞台。一场场技能大赛,正成为无数工人由“工”变“匠”的“加速器”,让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在赛场上绽放光彩。
“接单再急,也要记得给自己‘充电’。”
“工会驿站不仅关心我们的安全,还帮我们省钱。”中午1点,外卖骑手王军走进高新区“中和・蜂巢”职工驿站,用微波炉加热妻子准备的便当,在这里,空调、微波炉、冰箱、饮水机、休息桌椅等一应俱全。驿站还邀请了维修师傅免费为外卖骑手检修电瓶车,王军的车的刹车系统被及时发现隐患。他在日记中算了一笔账:一次电瓶车大修费用约500元,驿站的免费检修每年能为他省下2000多元。
“我们驿站不仅提供日常服务,还注重传承和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电力“连心桥”爱心工会驿站的工作人员说,“驿站通过宣传栏、电子屏、网络平台等载体,大力营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实干氛围。工匠文化节、劳模事迹展等活动的举办,更是让职工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劳模工匠的奋斗精神和崇高品质,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这样的场景在成都2425个工会驿站中上演,不但设施齐全、服务贴心,更成为户外劳动者心中的“避风港”。不仅如此,工会还为新就业群体定制“线上互助保障”,通过“职工之家”App实现刷脸无感通行,2024年累计送出互助保障15.15万份,惠及190万人次。
“工会永远是我们的‘娘家人’。”
2024年,农民工吴有志在建筑工地受伤后,工会法律援助团队介入调解。在查阅施工日志、调取监控录像后,最终为吴有志争取到6.9万元伤残补助金。“如果没有工会帮忙,我可能拿不到这笔钱。”日记中,吴有志如是写道,工会还为他推荐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转型为建筑质检员。5年来,成都市总工会助推全市劳动纠纷“一站式”联动处置体系化解案件7.12万件,帮助受援职工挽回经济损失1.82亿元。
晚上8点,顺丰快递员张顺结束了一天的配送任务,打开“职工普惠”App查看本月的积分—— 他刚用积分兑换了孩子的书包和文具。
像这样的工“惠”福利无处不在。职工打车、骑单车5折补贴,有效降低了“上班一族”的通勤成本;平台线上购物7折起,职工刚需的米面粮油一键下单即可到家,折扣补贴让消费更容易。“周周有券抢、月月有主题,工会福利像‘及时雨’一样润进生活。”张顺的话,生动地反映了工会福利给“职工普惠”550万注册职工生活带来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召开的民企链·供需服务专场——“职工普惠”出海蓉品内销扶持计划发布会上,平台还表示,将向职工发放100万元消费券。
从职工大学的课堂到工匠学院的实训基地,从技能大赛的赛场到工会驿站的温馨港湾,由“工”到“匠”的每一次蜕变都离不开城市的托举。它是技术工人手中的技能证书,是科研团队揭榜挂帅的技术攻关,是外卖小哥在驿站喝到的热茶,也是每一个坚守岗位的你我……让广大劳动者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当每一份奋斗都被看见、被尊重,这座城市便拥有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追光者”终将成为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陈秋妤/文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