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风,裹挟着油城特有的铁人气息,轻轻翻动拥军中学的书页。当柳絮与墨香共舞,当晨读声与鸟鸣和鸣,这座校园便成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不过,这里盛放的不是桃花,而是比春光更璀璨的文字星河。
亲子共读的剪影,总让人想起归有光《项脊轩志》里“儿寒乎?欲食乎?”的温情。家长们的指腹摩挲过泛黄纸页,孩子们的目光追逐着铅字轨迹,这场景恰似北宋李公麟《西园雅集图》的现代摹本——只是画中人物从苏轼、黄庭坚,换作了你我寻常百姓家。
有位父亲用方言诵读《呼兰河传》,浓重的东北口音将萧红的文字酿成了高粱酒般醇厚;一对母女共读《诗经》,“桃之夭夭”的吟诵声里,窗外的海棠正簌簌落下第三重花瓣。这些瞬间,不正是张潮《幽梦影》所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的生动注脚。
短视频大赛里涌现的才情,让人恍见《唐才子传》中的少年意气。最动人的是那个讲述《铁人传》的镜头——画面突然切换到真实的钻井现场,书本里的"人拉肩扛"与现实的钢铁洪流在蒙太奇中完成时空对话。
这些作品,恰似现代版的“题壁诗”。只不过古人题在驿站墙壁,今人写在数字云端;相同的是那份“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着。当孩子们用视频呈现读书笔记时,我们突然懂了: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复制,而是将曾经照耀铁人奋斗的月光,装进今天学子挑灯奋战的灯笼。
漫步走廊文化墙,仿佛走进了一部立体的《文心雕龙》。初一学生的书签,将《楚辞》的香草美人化作纤维艺术,方寸之间,既有屈子行吟泽畔的孤高,又有少年解读经典的灵思。
最惊艳的是初三的“一带一路”传统文化手抄报——敦煌飞天的飘带化作高铁轨道,郑和宝船变身量子卫星,这种跨越六百年的意象嫁接,不正是文学创作中最高明的“通感”。
图书漂流区宛如微型“天一阁”。有本《飞鸟集》的扉页上,留着历任主人的批注:2019届用荧光笔标出“生如夏花”,2023届在旁边画了朵格桑花,最新接手的孩子添了句“我的夏天在萨尔图的油田上”。这种跨时空的对话,比任何文学理论都更生动地诠释读书飘香的真谛。
当孩子们用“以书易书”的方式完成精神交接时,我们似乎看见沈从文笔下“知识漂流在沅水之上”的场景。只不过今天的“船夫”,是那些在推荐卡上认真写下“这本书让我读懂父亲”的少年郎。
此刻,图书馆的灯光依然亮着,让人想起博尔赫斯那句天堂的比喻,但拥军中学的孩子们或许会说:天堂应该是春天的模样,有书声,有墨香,有父母共读时的剪影,还有走廊文化墙上,自己写下的那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谓“未来之光”,不在远方,而在这些被文字点亮的瞳孔里;所谓“启迪”,不是灌输,而是像今晚的月光那样——温柔地覆盖每片渴望生长的麦田。
原标题:拥军中学2025年读书日活动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