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考古界最火的帝王应该算是秦始皇了。一是琅琊台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了文献中关于秦始皇东巡琅琊并筑台的记载;二是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即“尕日塘秦刻石”,并由此引发了全国考古界的大讨论。
山东寿光过去有一座望海台,并且世代流传着秦始皇登台望海的传说。那么,寿光望海台到底与秦始皇有没有关系呢?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件事。
□张书功
始皇东巡经寿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始皇二十三年(前224)、二十七年(前220)、二十八年(前219)、二十九年(前218)、三十二年(前215)、三十七年(前210)六次巡游全国,其中有三次东巡,分别在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二十九年(前218)和三十七年(前210)。
秦始皇的三次东巡,无论是去还是回,在山东半岛走的都是同一条路线,即沿山东半岛海岸行进,具体路线为临淄—沿渤海莱州湾南岸东行/西行—黄县、腄县—成山—芝罘—琅琊。结合秦驰道研究,可知这条线路正是秦驰道“东方道”的一段。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第二年(前220)下令“治驰道于天下”。所谓驰道,“驰骋车马的宽广道路,中央专供皇帝通行,列树标明,两旁任人行走。”目前已知的秦驰道共9条(含“直道”),其中“东方道”自咸阳东出,经函谷关、虎牢关(郑州市荥阳市汜水镇)、管城(郑州市管城区)、浚仪(河南开封市城区)、定陶(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任城(山东济宁市任城区)、薛郡(山东济宁市曲阜市)、历下(济南市历城区),至齐郡(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后分为两支:北线经蓟县(天津市蓟县)到碣石(河北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东线经昌阳(山东烟台市莱阳市)到蓬莱(山东烟台市蓬莱市)。
从秦始皇三次东巡的实际轨迹与“东方道”的线路分布可明确:秦始皇每次东巡均途经今潍坊、寿光北部地区,这也为当地与秦代东巡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存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佐证。
北魏时期有传说
关于寿光望海台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书载:“巨洋水东北迳望海台西,东北流。伏琛、晏谟并以为平望亭在平寿县故城西北八十里,古县。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台,未详也。按《史记》,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赏为侯国。”
此处的巨洋水,就是今天的弥河,弥河从望海台西边流过。由此可知,北魏时期,便已存在望海台,且流传着秦始皇登台望海的传说,只是因为年代久远,郦道元已经无法考证其真伪。
至于望海台的具体位置,《水经注》说位于平寿县故城西北八十里的平望县故城。又据清康熙、民国《寿光县志》,汉平望县故城在寿光县城东北五十里的黑冢庄。此地正好位于平寿县故城(治所在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道)西北八十里,与《水经注》所言相符。
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内分封土地,作为侯国。元朔二年,分封菑川国懿王刘志之子刘赏为平望侯。汉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置北海郡,平望县并入。
南朝梁刘昭注《后汉书》云:“平望,县,属北海郡,今青州北海县西北平望台是也。一名望海台也。”望海台也叫平望台,一些学者认为,平望县之名也与秦始皇登台望海有关。
清光绪时“寿光县略图”,标注望海台的位置在今西黑冢子前村西南。2008年秋,此村村民在藕池里踩藕时,在池底发现了秦汉古砖。据中国先秦史学会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博物馆特聘首席专家、潍坊市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孙敬明先生回忆:“当时就看见一个五六平方米的平面,砖铺得非常细致,非常规则,呈东南西北方向。历史上可能被破坏过,原来的规模应该比这个要大。”因为没有进一步发掘,也因为这里曾是平望县故城,所以无法断定此处便是望海台遗址。
明以后,寿光望海台逐渐成为当地知名的文化景观,清代“望海崇台”是寿光古八景之一,吸引了众多官员、文人前来凭吊,并留下了大量诗篇。如明张僎《望海崇台》诗云:“祖龙望仙台,崇名徒千尺。鳌戴蓬壶静,鲸波金阙隔。夜间风雨声,仿佛鞭驱石。”清李登龙《望海台》诗云:“祖龙东幸日,望海起崇台。蹑步青云近,迎眸碧落开。波身连大漠,潮响隐晴雷。岛屿浮云出,鼋鼍驾日来。独怜徐福去,不见采芝回。”清李振栝《望海崇台》诗云:“台高百尺厂天风,大海遥瞻气象雄。平望分茅衍世系,祖龙鞭石破鸿蒙。遗踪寂寞归流水,旧事凄凉付转蓬。眼底沧桑成变相,几回凭吊夕阳红。”清严胤肇《望海台》诗云:“高台望不见,秦地此登临。万乘旌旗动,三山波浪深。荒城余旧迹,少海洗雄心。怀古空惆怅,乾坤几陆沉。”这些诗篇描写的场景,多是出于想象,且均与秦始皇相联。
综合上述文献记载可知,寿光望海台确有其址,北魏时已有秦始皇登台望海的传说。虽因年代久远,传说真伪无从考证,但秦始皇东巡曾经过寿光,其在此登台望海也在情理之中。千百年来,以秦始皇望海为母题的传说在当地不断衍生演变,逐渐成为山东沿海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俗称黑冢为哪般
“黑冢”之名,最早见于元代《齐乘》:“(巨洋水)又东北,由黑冢泊入海。”“黑冢泊”虽是湖泊名,但可知当时望海台已经俗称黑冢了。到了明嘉靖《山东通志》更加明确地指出:“望海台,俗名黑冢。”清康熙、民国《寿光县志》沿用此说。黑冢,顾名思义,即黑色的高大坟墓。望海台周边的村庄,都以黑冢命名。寿光今有西黑冢子前村、西黑冢子后村、东黑冢子村、齐家黑冢子村。据《西黑刘氏族谱》:“明嘉靖十一年,刘氏自刑姚迁此立村。时因村东有秦始皇望海之台,俗名黑冢,故名西黑冢子。”其他以“黑冢”命名的村庄亦同此说。大概是因为望海台久经风雨,高台塌废,形似大冢,后人近台居住,遂成村落,便以冢命名了。
然而,为什么称为“黑冢”?民间传言因当地土壤为黑色,但寿光的土壤类型多为褐土和潮褐土,部分低洼地区发育着砂姜黑土。笔者曾到遗址所在的村庄考察,当地的土壤为褐色,晾晒后的表层土壤呈黄白色,而并非黑色。那么,“黑冢”解释为黑色土壤堆积成的坟墓,显然是说不通的。后来,笔者在西黑冢子前村调查时,发现了一块清代石碑,这才解开了“黑冢”命名的由来之谜。
该石碑题为《孙氏祖茔失树记》,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邑庠生李凌霄撰文、单超九书丹,为青石质地,高149厘米、宽65厘米。正文楷书,字径3厘米左右。碑文记载了孙氏祖茔树木屡遭砍伐,后有买树者自愿出资栽树立石,孙氏族人借此倡议周边村庄保护树木之事。
碑文开篇即指出:“黑冢原非冢,即望海崇台也。”就是说黑冢不是坟墓,而是望海的高台。接着描述了望海台所处的位置:“台之隈,巨洱回环曲折,实堪舆吉地。前明季年,村中孙氏族葬于此。”望海台位于弥河弯曲之处,而且明末孙氏一族的墓地也在那里。碑文还描述了孙氏族墓,即望海台周围的景物,“缭之以田垄,表之以茂林,白杨而外,佳枣成行,荫翳荟蔚,大壮观瞻。”说白了,就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然后,文章记述了失树的过程,并发出爱护祖茔树木的倡议,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呵护下,可以达到“蔽日参天,而岿然累累于中者,亦黝黯而弗可骤睹,于黑冢命名之意庶几相合”的效果。正是这一句话,提供了理解“黑冢”一种新的可能:望海台周边白杨、枣树成林,林木参天蔽日,林中黝黯深邃,无法看透,因此才有黑冢之名。也就是说,黑冢之名并不是因为土壤是黑色,而是因为望海台周边种植了大片的白杨、枣树,树木参天蔽日,林中漆黑幽暗。这一解释也是非常符合实际。生活在北方的人知道,杨树的叶子是深绿色的,大片的杨树林,远远望去并不是绿色,而是如同黑色。今天,西黑冢子前村村前道路两侧仍种植着两排高大的杨树,实地考察便可印证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