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房村街边,“阳光驿站”的玻璃窗映着澄澈天光,何薛梅、杨朝艳、左啟玲三名专职志愿者正弯腰收拾房间:归置散乱的图书,擦拭沾着泥土的爬爬垫,将掉了的儿童画作重新粘贴回展示墙。
这个由财政部支持,全国妇联及其所属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的“阳光驿站”,如今已成为全村孩子们放学后最向往的去处。建成一年来,三名志愿者用日复一日的陪伴与坚守,在山野间搭建起一座守护童心的桥梁,让880名儿童在温暖中成长。
不擅策划的“陪伴者”:用真诚叩开童心
“我们根据省妇联督导组的方案,按自己的想法带孩子们玩。”作为驿站主要负责人,何薛梅有些腼腆,却藏不住眼底的热忱。和许多乡村志愿服务者一样,起初她们总觉得自己“这也不会那也不懂”,却在细碎的相处中,让孩子们渐渐敞开心扉。
“我在这里很开心,你们对我们非常好,我真的很喜欢你们。”信件中以稚嫩字迹书写的简单话语,是孩子们最纯粹的认可。“就是这份喜欢,让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有价值。”杨朝艳的脸上满是自豪。
最让她们难忘的是第一次组织迎新春活动。没有复杂的流程设计,只邀请了学校两位写字好的老师教孩子们写春联,却让孩子们开心了好几天。“那是孩子们第一次参加学校之外的活动,不用规规矩矩坐着,能围在老师身边,还能被老师握着手把手教写字。”左啟玲回忆道,孩子们眼里的光,让她们读懂了陪伴的意义。
篮球场上的奔跑、丢手绢时的欢笑、一起粉刷驿站墙壁的默契……在一次次互动中,孩子们褪去了最初的试探与怯意。他们会因一句赞扬而欢呼雀跃,也会因弄坏玩具被告诫而面露羞愧,三名“老师”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悄悄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
扎根生活的“实践者”:让活动充满烟火气
“别让孩子们坐着听讲,要让他们动手参与;活动别脱离生活,要和身边的一切有关联。”一年的摸索中,三名志愿者渐渐总结出“讨孩子喜欢”的秘诀。她们摒弃了脱离乡村实际的复杂方案,将活动植根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让每一次参与都充满获得感。
元宵节,她们带着孩子们包汤圆,从和面、揉团到下锅,再把煮好的汤圆分给邻里伙伴,每个环节都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春天,采摘家乡特有的“染饭花”,看着洁白的米饭被染成金黄,孩子们脸上满是新奇;闲暇时,带着大家收集驿站周边的花草,在布袋上拓印出独一无二的图案……
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收获快乐,更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同理心。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有这样一个地方真好,孩子不用总在家刷手机、看电视。”经常带孩子来参加活动的家长说。不少家长还主动加入,活动后帮忙收拾场地和物资。
截至目前,驿站已开展活动28场,从节日主题到日常互动,从手工制作到户外游戏,每一场活动都贴合孩子的需求,每一次陪伴都凝聚着志愿者的用心。这些活动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乡村儿童的成长之路。
步履不停的“守护者”:用微光温暖困境童年
除了驿站里的欢声笑语,入户探访更让三名志愿者感受到责任与价值。她们或是骑着小摩托车穿梭在生机盎然的山野间,或是在清风拂面的夜晚,提着小礼物步行前往孩子家中,将温暖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左啟玲至今记得,有一个家庭格外让人牵挂:父亲因脑瘤去世,母亲独自抚养两个女儿。她主动为这个家庭申请了低保,解了燃眉之急。此后,她时常上门探望,关心姐妹俩的生活与学习。“每次去,孩子和妈妈都特别开心,那些细微的小事让我觉得特别幸福心安。”左啟玲说。
还有一个父母离异后跟着奶奶生活的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志愿者们不仅经常探望,还耐心教奶奶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久而久之,孩子渐渐打开了心扉,不仅愿意和她们交流,还主动报名参加驿站的活动,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瓦房村“阳光驿站”运营一年来,三名志愿者用真心书写着服务乡村儿童最动人的篇章。她们就像山野间的微光,虽不耀眼,却足以照亮孩子们的童年之路。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份守护仍将继续,让更多乡村儿童在温暖与陪伴中向阳而生。
上一篇:十九载深耕心田,以仁术点亮希望
下一篇:203万亩高标准农田今年加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