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思雨 通讯员 郭勇 周倩文 济宁报道
漫漫医者路上,山东省戴庄医院精神四科主任、医学博士崔健始终没停下奔跑的脚步,前进与坚守已成为他的习惯。多年来,面对精神疾病领域,这位年轻的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始终保持着赤诚与热爱,以一腔热血不断在领域内深挖、深究,刷新着自己的学术深度与专业高度……这是属于崔健的专注与坚守。
日前,山东省首届齐鲁人才工程卫生健康人才项目入选人员名单公布,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温情仁心
守护心灵微光
精神疾病的诊疗,更多时候需要医生以“慢功夫”焐热冰封的心灵,用“真性情”化解深藏的郁结。在精神四科的病房里,崔健的查房时间常常比规定时长多出一倍,“躯体疾病有指标可依,可心灵的变化藏在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里,急不得。”这是他从医多年的深刻感悟。
“崔主任,我昨晚睡得很好,药能停了吗?”“药物可以逐步调整,但突然停药病情可能不稳定,得要坚持规范治疗啊。”——这样的“细节对话”,是崔健诊疗的常态。
“我们对患者的病情判断更多依靠‘看、问、聊’,这就要求医生必须怀揣足够的耐心、细心与爱心。你对患者的温度,就是最好的治疗仪。”崔健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一名优秀的精神科医生不仅要做“心灵侦探”,读懂患者症状背后的情绪诉求,更要当患者信赖的“心灵挚友”,给予他们足够的共情与尊重。曾有一位外地女患者,高一时因学习压力与校园霸凌陷入抑郁,虽经治疗好转却未坚持服药,升入大学后病情复发。入院后,崔健没有急于用药,而是先花大量时间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她从未向家人倾诉的创伤。在全面评估后,他为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既用情绪稳定剂与抗抑郁药物精准调控病情,又通过心理疏导引导患者重建自我认同。如今,这位患者已顺利回归正常生活,重拾人生希望。
19年临床坚守,崔健在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牵头推动“药物+心理+物理+康复”四位一体综合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精准干预。“让更多的患者回归社会和生活,是我们精神科医生追求的最大目标,也是最厚重的责任。”崔健的话语里,满是对患者的赤诚。
科研攻坚
破解诊疗难题
当病区进入午休的宁静,崔健却常常步履匆匆地走进实验室,查资料、做实验、核对数据。电脑屏幕上,大脑磁共振影像的数据流不断跳动,他盯着屏幕上的海马体区域,眉头微蹙:“这个患者的脑功能图像在第120个时间点至123个时间点之间有头动情况,需重新采集图像,再进行核对数据。”
作为科室主任,崔健既要管临床,又要扛科研。“精神疾病的病因复杂,很多机制尚未明确,不搞科研,就无法给患者更好的治疗。”这是他坚持科研的初心,也是他多年来在临床与科研之间奔波的动力源泉。他主持组建医院脑功能影像平台,开展精神疾病脑机制与影像标记研究,推动建立疾病临床队列,系统收集多维度诊疗数据。如今,该平台已积累近千例精神疾病患者的完整诊疗数据,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的脑机制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临床支撑。
科研路上,崔健的成绩单格外亮眼:参与科技部2030重大项目“抑郁症的前瞻性临床队列研究”并获得“卓越贡献奖”;发表SCI论文15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主持市厅级项目2项。当前,他正带领团队深耕情感障碍疾病磁共振影像学课题,致力于找到精神疾病早期诊断的“密码”。“早发现、早干预,能让患者少走很多弯路,这是我们科研的终极目标。”崔健说。
深夜离开实验室时,走廊的灯光把崔健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想起前段时间查房时,一位康复出院的患者说:“崔主任,我就出院回家,能去上班了!”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有人说精神科医生的工作‘看不见摸不着’,但我知道,我们做的是‘点亮心灯’的事。”崔健坦言,未来他还要继续在临床和科研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为更多精神疾病患者点亮回归生活的希望之光。
崔健(右一)带领学生开展影像研究。
下一篇:云南山野间的“阳光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