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娜
工信部等六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的“3个万亿级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引发广泛关注。该方案如何精准对接“老幼中青”差异化需求,推出适配性更强的产品与服务?昨天,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让企业生产更对更好
《实施方案》提出两个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到2027年,形成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到2030年,基本形成供给与消费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升。
其中,万亿级消费领域包括老年用品、智能网联汽车、消费电子等;千亿级消费热点包括婴童用品、智能穿戴产品、化妆品、健身器材、户外用品、宠物食品用品、民用无人机、潮玩、珠宝首饰与国潮服饰等。
“这是基于对消费趋势、产业基础和技术变革的综合研判,提出未来一段时期着力培育和拓展的重点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谢远生在会上表示。
他进一步指出,这项政策举措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生产和消费从量到质的转变,让企业从生产更多向生产更对、生产更好转变,解决“想买的买不到、想卖的卖不掉”所带来的要素错配和资源浪费。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围绕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
精准适配差异化需求
“中国的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的重要转型。我们看到,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消费者,消费的差异性也日益明显。”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介绍,方案围绕“老幼中青”等不同年龄人群的差异化需求,针对性优化了供给体系。
在服务婴幼儿和学生群体方面,聚焦“健康成长”和“学习效能”关键需求。支持企业开发可与孩子开放式、个性化互动的AI玩具,随时随地可以解答孩子的疑问,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和管理情绪。
在服务老年群体方面,注重“实用便利”与“品质生活”有机结合。针对老年人普遍存在的行动不便、居家照料需求增加、咀嚼功能减弱、出门办事困难等痛点,有关部门加强养老服务机器人、适老鞋服、易吞咽食品等产品研发,持续推进互联网应用及智能终端适老化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部分老年人上网选商品拿不准、不放心的问题,有关部门正在加快编制老年用品标准体系,研究推进“银龄”认证工作,给合格的产品贴上“安心标签”,让他们买得放心、买得安心、用得舒心。
在满足年轻群体方面,突出“个性表达”与“时尚引领”。支持开发更多像国潮服饰、设计师联名款、IP文创产品等兼具文化内涵与时尚态度的服饰、化妆品等产品,培育原创设计能力。鼓励发展私人定制等服务新模式,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多维度丰富消费场景
近年来,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并日趋多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也呼唤更高质量的消费品供给和更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各部门立足职能,从多维度发力促进消费提质扩容。
文旅部将从供需两端发力,着力在产品上新、场景焕新、活动出新上下功夫。例如,激励动漫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打造优质IP;积极打造沉浸式体验、线上演播、数字艺术、电竞娱乐等文旅数智化新模式;支持各地推出赏冰乐雪、避寒避暑、文创市集等应季应景的产品和服务。
商务部聚焦促进大宗消费、壮大新型消费、打造国际化消费环境。例如,将推进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扩大二手车流通,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房车露营等汽车后市场,全链条扩大汽车消费。聚焦绿色、智能等方向,促进家电家居消费。
国家发改委则持续推动供给惠民,将支持相关城市进一步加强重点区域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和存量设施更新改造,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还将推动培育一批户外运动龙头企业,完善户外运动产品和服务标准,丰富户外运动产品及服务种类。
“可以预见,多点开花、分层推进的消费热点格局,能够显著增强国内消费市场的韧性与活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谢远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