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珍种下的小树苗已郁郁葱葱。(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何蕊
毛乌素沙地,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和沙地较了40年劲儿,把青春献给治沙事业。她叫殷玉珍,被称为“沙地之花”。26日晚,全国劳动模范殷玉珍走进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宣讲治沙事迹,分享了40年沙地变绿洲的故事。
“40年前,我从家乡来到位于毛乌素沙地腹部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这里黄沙漫天,感觉人就像一只小蚂蚁。”殷玉珍穿着绿色上衣,在台上展示照片,“这是当时的家——泥草土窨子,巴掌大的窗户外就是沙地,一眼望不到边。”
“为了改变生活环境,我借来几把铁锹,赊了一捆树苗,开始种树。”另一张照片里,殷玉珍扛着锹,弯腰爬沙梁,一根油黑的麻花辫甩在胸前,红色上衣十分鲜亮。她羞涩但直爽地说:“干活时没有心思拍照,这是去采访的记者给拍的。一开始我不愿意拍,因为没工夫打扮自己,怕不好看。这件红衣服也不是为了美。我在沙地常年穿红色,为了让人一眼能看见。”
辛苦的治沙故事,被她讲出了一抹浪漫:沙地太大了,种树时身边没人,自己就和树聊天,和鸟说话。正午太阳照在沙地上,反射的光,是在和自己打招呼。
和高校师生分享经历,殷玉珍其实有点紧张。她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口音又重,第一次站上高等学府的讲台,怕讲不好,怕大家不爱听。随着一张张幻灯片在屏幕上滚动,她逐渐进入状态,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与风沙为伴、以草木为友的经历。台下的师生们,听得入神。
如今,经过一批批治沙人的携手努力,数万亩林海在沙地腹地翻涌成浪。殷玉珍还在这里建立起养殖园,种植有机果蔬,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讲起这些变化,殷玉珍眼睛里透着光:“‘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我的绿色梦实现了!看到这些年国家生态环境发生的切实变化,一切都是值得的!”
“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沙子欺负死。”她望着台下的师生,由衷地说,希望自己坚持不懈的治沙精神能感染更多年轻人,鼓励大家加入到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孩子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希望你们努力追梦,守护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
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研一学生徐嘉苗说:“沙地中的绿洲是一代代无私奉献的建设者用汗水和泪水浇灌出来的,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我也要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为祖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专业是生态学,殷老师种树治沙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大一学生王梓童说,将加强结构生态学的知识学习和研究,通过多种生态修复手段,让草木能更好地对抗沙地的干旱。
“沙地之花”在高校绽放,源于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与乌审旗多年的缘分。该院党委副书记金鑫介绍,早在20世纪50年代,该校地质地理系(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前身之一)的首任系主任侯仁之就曾在乌审旗开展毛乌素沙地的变迁研究。如今,曾经的不毛之地已经以“绿进沙退”的治理奇迹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两年,该院组织师生实践团多次深入乌审旗,调研综合治理成果,挖掘当地红色历史和生态资源,开展专家专题讲座、生态专业社会实践等活动。
毛乌素沙地的风仍在吹,却多了花香、果香、米香。越来越多的青春之花将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