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已于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规定具有电驱动功能的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h。据报道,随着电动自行车旧国标车型销售过渡期即将结束,不少地方出现旧国标车抢购现象。这背后,一个重要诱因是旧标车可通过技术手段“解限速”,从而既能是非机动车身份,又能跑得更“快”。一边是生命安全,一边是出行效率,如何才能兼顾?
限速是为了安全,为何还有人寻求“解限速”?这不是简单的“图快”,而是现实场景下的“速度焦虑”。
对于不少通勤者而言,电动自行车是刚需交通工具,限速可能意味着每天要多花十几甚至几十分钟在路上。而对快递、外卖等行业从业者来说,他们的收入与时间效率直接挂钩,“快一分钟”直接关系收入。当现实效率需求无法被满足,而合法合规的替代方案又不足时,寻求“解限速”就成了部分人无奈的“灰色出路”。
安全与效率,我们是否只能二选一?并非如此。真正的出路,是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多维度拓展效率空间。
对骑行者而言,与其冒险解速,不如优化路线、提前出发。新国标车起步稳、安全性高,反而能减少因事故导致的延误,这本身就是一种效率。
对于企业而言,应在严守限速标准的前提下,致力于提升电池续航里程、车辆稳定性与骑行舒适度,通过技术优化体验,让用户感受到低速不等于低质。
对于城市治理而言,关键在于优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更连续、更独立的非机动车道,减少机非混行的冲突,从改善环境的角度提升安全与效率。毕竟一路畅通的25公里,远比不断启停、躲闪的“超速”要快得多,也安全得多。 据大众新闻
上一篇:荷兰:防控禽流感
下一篇:胜阳里下雨就成河 明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