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怎样建设具有成都特色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好社区”?
专家简介 毛杰 成都市社科院同城化助理研究员、金沙智库特约研究员编者按
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四川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后,11月19日,成都举行市委城市工作会议暨深化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会议。会议提出,加快推动优质公服资源均衡发展,统筹建设好城区、好社区、好小区、好房子,更好满足市民群众对宜居生活的需要。
好社区,不仅是市民生活的基础单元,更是衡量城市温度、治理效能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标尺。如何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和需求结构变化,进一步健全与常住人口动态变化相适应的公共服务配置机制?如何用好并常态化更新“公共服务地图”,打造便民生活圈,建设配套完整、服务便捷的“好社区”?本期《锦观智库》就此专访成都市社科院同城化助理研究员、金沙智库特约研究员毛杰。
从“管理”向“服务”转变 体现人民城市的根本立场
主动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和需求结构变化,健全与常住人口动态变化相适应的公共服务配置机制
锦观智库:加快推动优质公服资源均衡发展,建设“好社区”,这对城市治理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深刻认识“好社区”的时代背景?它具有哪些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毛杰:新时期的好社区建设,必须要主动适应人口流动和需求结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服务型治理”、以人本价值为导向的“发展型治理”转型。这不仅是服务升级,更是价值重构——城市治理不再仅追求经济效率或空间扩张,而是将“人民是否幸福、是否可成长、是否被尊重”作为核心评价标准,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立场。
什么是“好社区”?一是理念新。从“居住单元”到“生活共同体”,“好社区”强调以人为核心,构建集居住、社交、服务、文化、治理于一体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促进社会融合与情感联结的生活共同体。二是功能新。“好社区”聚力“全龄友好、全时服务、全域覆盖”,注重全生命周期服务,并通过智慧化手段实现全时响应,空间上则强调开放共享、功能复合。三是治理新,推动“党建引领、多元协同、居民自治、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让居民不仅是服务对象,更是规划者、建设者、监督者,实现“社区事、大家议、一起办”。四是空间新。推进人性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强调“小街区、密路网、慢生活”,注重公共空间品质,同时嵌入数字基础设施,推动线下服务与线上平台融合,提升便利性与归属感。可概括为以下五大核心特质,分别是人本性、动态适应性、融合共生性、治理协同性、可持续性。
“好社区”与传统社区的区别在于:一是从“管理”向“服务”转变。过去城市治理强调对流入人口的管理与约束;而“好社区”则通过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主动回应流动人口、新市民、青年群体等多元主体的现实需求。二是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传统社区治理常以公共资源的供给为起点,而“好社区”则需要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动态响应人口年龄结构、职业结构等深层次变化,实现精准化、差异化服务。三是从“静态治理”到“弹性治理”。“好社区”更具弹性,通过数字化平台、共治机制、空间灵活利用等方式,实现治理能力的“敏捷响应”。
通过不懈努力,将“好社区”打造为人民可感可及、可亲可近、可成长可安居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全面支撑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更好满足市民群众对宜居生活需要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一方面,助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高质量城镇化的新核心载体。将居住空间升级为个体实现社会参与、能力提升、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的基本新型城镇化单元,“以人定城、以产聚人、以社留人”,增强城市内生吸引力与可持续竞争力。另一方面,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层基础,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通过制度创新和治理下沉,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服务落实在一线、认同凝聚在日常,为实现共同富裕筑牢社会根基,通过营造有温度、有秩序、有活力的生活空间,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与精神文明同步提升。
从“以地定人”向“以人定城”转型 做精做准公共服务动态配置机制
构建一个以常住人口真实需求为中心、数据驱动、部门协同、财政适配、公平兜底的制度生态系统
锦观智库:如何实现公共服务动态配置?在“好社区”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哪里?如何做到建立一个真正“与常住人口动态变化相适应”的公共服务配置机制?
毛杰:加快推动优质公服资源均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动态配置,不仅在于技术精进或资金投入,更在于能否构建一个以常住人口真实需求为中心、数据驱动、部门协同、财政适配、公平兜底的制度生态系统。最大难点在于“制度性协同机制”的缺位,即数据、财政、部门三者未能形成闭环联动,未形成以人为核心、贯通“数据—决策—投入—评估”全链条的制度性协同架构。
一是建立一个真正“与常住人口动态变化相适应”的公共服务配置机制。一方面,“常态化更新‘公共服务地图’”是实现动态配置的关键技术支撑。要实现从“有地图”到“用好地图”,突破数据标准不统一、共享机制不健全、动态更新频率不足、服务规划决策响应慢等问题,使其从孪生展示工具转变为动态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动态配置重点是通过增量优化、存量提质、底线保障实现包容性公平。以动态机制服务所有在蓉常住人口均应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新市民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方面“进得来、住得下、服务跟得上”。
二是做优做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与“生活性服务业”。“好社区”的独特性正在于“商业便利+人文温度+生态韧性”的有机统一。首先是空间可达性,90%以上居民步行15分钟内可获得基本公共服务与生活服务;其次是时间可及性,高频服务,如买菜、快递、医疗咨询实现“随时可得”;再次是数字可触达,通过“天府市民云”“智慧社区”平台实现线上预约、评价、反馈;第四是人群全覆盖,针对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提供无障碍、适老化、适儿化服务。
三是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策略。对于老旧小区、新建大型社区、城乡接合部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应有不同应对策略,实现“因区施策、精准供给”。老旧小区应充分利用“微更新+功能复合”,利用边角地、闲置房改造为“多功能邻里站”,支持“小而美”服务主体;新建大型社区应严格落实“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公服配套机制,培育社区文化,通过社区营造活动促进新市民融入;城乡接合部社区应强化统筹,推动服务均等化,将常住流动人口纳入服务覆盖范围。
从“可视化”走向“决策化”
以数字赋能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
将“公共服务地图”深度嵌入城市规划、财政预算、项目审批流程,实现“图上有预警、部门有响应、投入有依据”
锦观智库:建设“好社区”,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对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具体有哪些应对措施和建议?
毛杰:建设“配套完整、服务便捷、人本导向”的“好社区”,对基层治理提出三大跃升要求:一是开展“需求响应型服务”转变,主动感知居民需求、动态对接服务资源、精准回应多元诉求的能力,建立“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多元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机制。二是推进“多元协同共治”跃升,构建“党建引领、居委会统筹、物业支撑、业委会监督、社会组织赋能、居民参与”的六位一体协同治理架构。三是增强“数据驱动+情感治理”融合,依托“公共服务地图”实现科学配置,又要通过楼栋长、社区议事会、邻里节等机制维系情感纽带,避免“技术冷漠”,兼具数字素养与社区温度。
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要防止“地图”沦为“数字盆景”,警惕“有图无用、更新滞后、数据造假”;二是要防止“生活圈”异化为“房地产营销概念”,警惕重宣传轻兑现、重商业轻公益、重新建轻老旧;三是要防止“好社区”变成“样板工程”,警惕集中资源打造少数示范点,忽视全域均衡推进,重硬件轻运营、重展示轻日常、重评比轻居民真实感受。四是要警惕用“送服务”替代“共治理”,以“服务便捷”掩盖“参与缺失”。
具体实施建议包括:
一是推进空间重构,打造“复合集成、弹性共享”的社区服务载体。如利用老旧小区改造、闲置国有房产、社区边角地等“微空间”,通过“腾、改、合、享”方式激活存量资源,推动实施“分时共享”模式。
二是加强多元共治,构建“党建引领+专业运营+居民参与”协同生态。推行“社区治理合伙人”制度,明确居委会、物业、业委会、社会组织、企业、居民在服务供给中的角色边界与协作规则。建立“社区服务资源清单+居民需求清单+项目对接清单”三单机制,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普惠服务,政府购买服务优先向本土小微组织倾斜。
三是数字赋能,推动“公共服务地图”从“可视化”走向“决策化”。将“公共服务地图”深度嵌入城市规划、财政预算、项目审批流程,实现“图上有预警、部门有响应、投入有依据”。开发“蓉城好社区”居民端App,支持“一键报缺、服务预约、满意度评价”。
四是激励相容,创新政府与市场合作模式,破解“普惠不盈利”困局。以“政府保基本、市场提品质、社会补空隙”为核心思路,利用空间换服务,政府提供低租金或免租场地,换取企业运营普惠项目,打好“补贴+让利”组合拳。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
上一篇:特朗普:南非,明年你别来了
下一篇:聚焦智媒变革 赋能园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