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光明时评】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出,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意见》赋予了体育强国建设更深刻的核心价值,也提供了更具实践性的行动指南。实现体育强国宏伟目标,必须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新型体育师资队伍,首要在于把握其新时代内涵。一是角色定位从所谓的“副科”配角转变为校园活力文化的核心引擎。新课标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课时占比为10%至11%,该比例仅次于语文和数学。二是职责范畴从课程教学迈向构建综合育人体系的专业化新阶段。三是专业价值从单一技能传授到向科学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高级形态演进。
构建新型体育师资队伍,关键在于筑牢根基、提升内核、促进公平。夯实基础,实现量的配齐,需要保障供给结构均衡。据统计,2024年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仍有超过12万的缺口,师生比显著低于标准要求的1∶200。应通过增设教练岗、补充兼职教师、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满足教学需求。聚焦核心,推动质的配强,需要着力塑造新型核心素养。当前,体育师资存在“高学历”与“低专项”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本科以上学历占比85.67%,但“三大球”等专项师资严重短缺,一些省市曾因报名人数不足取消足球教练招聘。应多渠道补足专项师资,如山东青岛试点“退役运动员入编计划”,首批12名足球、排球运动员入职中小学,月薪高出传统教师20%。统筹全局,保障整体的均衡,需要实现体育师资的实质均等。目前,中西部农村地区兼职体育教师占比43%,“体育与健康”被列为2025年全国特岗计划紧缺岗位。应通过定向培养、特岗计划、走教轮岗等方式拓宽农村师资来源。如安徽选派100名体育专业志愿者赴中小学支教,甘肃临夏为300所乡村小学开展每周送教活动。
长远看,加强培养培训,立足于培养“卓越体育教师”,是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卓越体育教师”不仅应构建以体育专业知识与运动技能为核心,并融合营养学、康复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完整知识体系;而且应具备数字化应用、育人实践与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并最终塑造以健全人格为根本的综合素养。这就需要贯通职前职后全链条、深层次的培养培训体系。
筑牢职前高等教育根基,深化高校师范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创新,扩大本研规模,充分发挥一流体育师范院校和专业建设的排头兵作用。推动体育师范院校与特色型大学深度合作,围绕康复学、健康数据科学等开展交叉培养,打破学科壁垒。同步优化课程结构,将智慧体育、智能装备应用等纳入教学体系,增强实践与应用能力。如上海体育大学成立智慧体育工程学院,聚焦体育工程与智能科技,可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科学化、智能化升级提供急需的师资储备。此外,还可集合高校和地区体育优势,联合打造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畅通竞技体育人才多样化升学深造渠道。
面向体育专业专职教师,还应确立专家型专业精进路径。依托国培、省培计划,采取“精准滴灌”的方式开展专项培训,通过卓越教师研究班、名师工作室等平台,聚焦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运动技能习得等核心问题。面对非专职转型教师,建立“教学准入”资质转化路径。开设“从运动员到教师”转型课程,重点强化课标在运动项目中的落地、体育课堂管理与安全管控以及运动技能习得规律的应用。鼓励非体育专业师资、退役运动员、退役军人等兼职师资获取多元体育职业资质,如青少年体适能训练师证书、游泳救生员证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证等。同时,建立“跟岗”导师制,开展过程性评估与反馈,评估其将自身运动技能转化为可教知识的能力。
(作者:李琼,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研究员)
上一篇:一人+AI,就是“一家公司”
下一篇:寒风吹皱塘边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