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近年来,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紧扣交通强国战略,通过“平台筑基、师资领航、校企联动、学生成才”的闭环模式,探索出一条以科研平台为基石、以“师生共研”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新路径,为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筑强科研“矩阵” 打造师生共研“练兵场”
学校锚定交通产业链核心需求,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科研平台集群。学校以“吉林省智能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为核心,以“吉林省寒冷环境交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寒区新能源汽车运用工程实验室”省级平台为两翼,辅以6个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2个高职院校技术创新与转化中心及2个省教育科学科研基地,形成覆盖产业核心技术、凸显寒区交通特色的“核心矩阵”。
学校将平台作为技术服务载体,为师生提供科研实践的“练兵场”。在“寒冷环境下绿色节能减排机油添加剂的应用研究”项目中,学校教师团队带领学生依托吉林省寒区新能源汽车运用工程实验室,通过模拟寒区冬季低温环境,经多工艺组合与复配的反复实验,研发出两类核心添加剂及最终复配比例,实现了机油添加剂理化性能与使用性能的双达标。该项目团队与安莱(北京)汽车技术研究院达成合作意向,相关成果广泛应用于吉林省乘用车、商用车等领域,助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
学校依托人工智能与交通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吉林省交通创新联合体,联合打造“一站式”资源共享体系,让师生便捷对接行业前沿技术与企业实际需求。
破立并举 让“教书匠”变身“科研领航员”
学校通过动态完善保障体制,为教师队伍建设与师生科研创新保驾护航。修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技创新与服务团队遴选管理办法》等制度,优化经费与项目管理流程,充分调动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积极性。
学校实施“学术蓬勃计划”等科研创新提升工程,定期组织科研能力提升讲座、专题研讨会,聘请企业技术能手和职业教育专家现场指导。制定《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完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激励机制,将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学生培养成效与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挂钩,推动教师从“教书匠”向“双师型”科研领航者转型,为带领学生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筑牢能力根基。
企业搭桥 师生组团破解“真问题”
学校秉持“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理念,深化政校企三方协同融合,搭建“教师牵头、学生参与、企业受益”的创新桥梁。聚焦吉林省交通运输领域发展需求,推动教师团队与企业技术骨干协作,组建科技创新与服务团队,共同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3年来,学校依托校企联合技术实验室,成功举办150场科技型企业技术需求对接会,多项合作落地生根。学校师生通过“项目共研、成果共享”模式,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改良、转移等全方位服务,实现了校企双赢局面。
项目实战 “炼”出行业急需复合型工匠
学校以项目化机制为纽带,撬动省级科研平台与基地、教师团队与学生深度绑定,广泛拓展校地、校企合作维度。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先后承接由行业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等横向项目,累计实现技术服务到款1005.98万元,24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落地,转化金额达309.5万元,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累计达千万元。
目前,学校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覆盖率达85%,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企业满意度达96%。在“京哈高速铁路线‘铁岭段’‘营口段’精测精调技术指导”等重点项目中,教师带领学生全程参与技术调研、方案设计、轨道精调施工等环节,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学校毕业生凭借创新思维、复合素养与高技术技能,受到交通行业企业青睐。
深耕数载结硕果,砥砺奋进启新程。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起“省级平台+校级团队+校企联合”的多层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格局,形成“教师带项目、学生练技能、企业得实效”的良性循环。未来,学校将持续聚焦交通行业需求,深化科研平台建设与师资队伍培育,推动师生协同创新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为交通运输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工匠型人才。
(赵春园 宋杨)
上一篇:在文明赓续中激活文化创造力
下一篇:一人+AI,就是“一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