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金山区,上海西南门户的投资热土,西接浙江平湖、嘉善,南至杭州湾,占据上海以及浙江杭州、宁波三大都市圈交会处黄金位置,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地理枢纽。
近年来,一场充满活力的城市焕新在此拉开帷幕。金山区以“上海湾区”的全新名片,擘画城市转型升级的蓝图。记者注意到,就在今年,从乐高乐园到丰田公司,两大外资企业不约而同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
为什么是金山区?采访中,答案逐渐浮出水面——“放心发展,剩下我来”八个字的监管服务理念,诠释了金山区市场监管局打造响亮营商品牌的决心。
从“市场准入”到“四个安全” 开创全链条监管服务新范式
“在这个神奇的地方,大朋友小朋友都可以一秒回到童年。他们的人身安全和体验感是我们监管和服务的重点,有一点儿瑕疵我们都要求园方配合整改。”金山区市场监管局枫泾所所长杨继华说。他介绍,为保障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顺利安全运营,建设之初,金山区市场监管局便专门设立乐高乐园服务保障前线指挥部,构建起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特种设备和食品安全监管等多条线协同运行机制。
在开业之初,数量庞大的园内及配套街区商户通过审批绿色通道高效开业;如今,这座中国首座、全球开园规模最大的乐高乐园,已成为上海新晋的亲子旅游地标。与之无缝衔接的缤纷里主题商业街内,120多家品牌商户中,有不少是全国首店和上海首店。
“这是我们饥饿大嘴龙厨餐厅销售最好的积木汉堡。”乐高乐园度假区行政总厨王磊拿着一款造型独特的汉堡说,“像这样一份食品,从进货查验到后面的加工,再到食用期限,市场监管部门都会进行全链条严格监管。”
窥一斑可见全豹。近年来,金山区市场监管局抓住“南北转型”战略机遇,全力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市场监管部门就是要把服务企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打造‘放心发展,剩下我来’营商品牌,充分营造让企业省心、放心、舒心的一流营商环境。”金山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蔡宏杰的话掷地有声。
从“提质”到“强链” 托起新能源汽车出海梦
背靠长三角广阔腹地,坐拥产业集群禀赋,金山区不仅是国际品牌布局未来的战略支点,更是本土创新力量乘风破浪的起锚港。在新能源汽车“出海”浪潮中,金山区市场监管局深入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助力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金山区第七届政府质量奖获得者——上海龙创汽车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质量提升行动的获益者。金山区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特点,确定了区内11个产业链的质量提升项目。龙创公司作为金山区新能源汽车出口零部件产业链之一,被纳入今年市级试点项目。
金山区市场监管局质量发展科科长陈妮佳说:“我们深入推进‘一镇一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建立质量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作为链长单位,我们为链主单位龙创公司提供首席质量官培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企业最需要的服务。”
“汽车研发是一个非常周密的过程,需要两三年的研发周期。为了帮助我们尽可能缩短时间,市场监管部门对符合CCC免办条件的、仅用于测试或研发的整车和核心零部件给予免办。这一政策缩短了研发周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交付效率。”公司科技金融部总经理张梦娇说。
从“专利”到“红利” 破解优化营商环境新密码
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抓手。金山区市场监管局以“知汇湾区”为纽带,将专利保护转化为发展红利,为企业创新之路护航。
走进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一面满满当当的专利墙见证着企业10年间的创新积淀。作为专注于高端AMOLED显示屏研发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该企业已获得上海市知识产权创新奖等多项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区市场监管局的全程指导、支持。从政策宣导到奖项申报,每一步都为我们提供专业帮扶。”公司副总经理陈志宏坦言,知识产权是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让企业得以安心深耕技术创新。
这份安心,源自金山区构建的“平台+窗口+专员”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去年3月,区市场监管局牵头联合区委宣传部、区人民检察院、区人民法院等10余个部门打造的“知汇湾区一类事”平台正式上线,整合了创新强企、维权护企、服务助企、政策惠企等6项主要功能。“我们还为企业提供政策精准一键推、特色服务一键通、深度服务一键约等服务。”金山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保护科科长周晓霞介绍,企业遇到专利申请、侵权维权等问题,只需线上预约,就能获得行政部门一对一上门服务及专属深度服务报告。截至目前,该平台点击量已超3000次,累计服务企业超1000家。
真切可感的政策合力营造出“金”牌营商环境,让企业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迸发出更大的创新力。蔡宏杰说:“我们将始终以企业感受度为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努力打造一个让企业投资放心、创业安心、发展顺心的营商环境,为金山打造‘上海湾区’城市品牌贡献市场监管的积极力量。”
□本报记者 冯 琳 通讯员 朱秋怡
上一篇:创新工作方法 践行“四抓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