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本报讯 (记者 栗世民)11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开展全链条抽检 强化全链条监管”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以来食品安全抽检工作情况。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总监孙会川就全链条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防控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总局食品抽检司、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以及陕西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据介绍,截至11月中旬,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完成食品安全抽检570.26万批次,不合格率为2.74%;完成风险监测23.44万批次,风险发现率为4.36%,问题集中在农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滥用及微生物污染等方面。
市场监管部门围绕全链条监管推进抽检工作,成效显著。在覆盖范围上,抽检涵盖生产、经营各环节主体业态及39大类食品,检验项目覆盖2066项指标,构建起全链条抽检体系;以发现问题为导向,对婴幼儿配方食品、校园餐等重点对象,以及突出问题食品加大抽检力度;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针对检测难题发布多项检验方法,提升精准度;坚持标本兼治,加大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和技术帮扶力度,“十四五”以来多批次不合格企业数量大幅下降。
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分工协作,各部门发挥抽检“雷达”作用,精准排查风险;二是健全会商机制,国务院食安办组织跨部门风险会商会,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实现信息互补共享;三是深化联合整治,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靶向整治,建立执法联动机制,强化全链条协同实效。
发布会还通报今年以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在食品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和问题食品核查处置典型案例。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将坚决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督促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