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科院之声)
日前,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了借助N-硝基胺实现直接脱氨官能团化的全新方法,能够高效将惰性芳香族碳-氮键直接转化为多种重要化学键。
01
困扰学界的“老路”
芳香胺作为化学合成的“万能积木”,能够搭建出各式各样的分子结构,是不可或缺的中间体。
但是,工厂和实验室为高效利用这块“积木”,多沿用桑德迈尔反应这一经典路径。
在工业化应用中,桑德迈尔反应面临安全风险与重金属污染双重难题。反应生成的重氮盐化学性质不稳定,对冲击、摩擦甚至温度变化较敏感,操作通常需要在0至5摄氏度的冰水浴中进行。同时,反应使用的铜催化剂会造成环境负担,后续处理含铜废水成本极高,甚至超过原料本身。
02
“抄近路”的智慧
2021年起,团队深耕于芳香胺合成研究。N-硝基胺只是团队系统筛选的上百种试剂之一。
2022年底,团队与相关企业首次捕捉到中间体,并通过单晶衍射确认它的“身份”。
当时,该中间体在体系里含量只有百分之几,通常被认为是副产物。但团队秉持“所有副产物都可能是未被发现的主产物”的科研理念,通过持续研究,最终发现了N-硝基胺独特的瞬态转化特性。
对此,团队提出绕开传统反应的重氮盐环节“直接脱氨”策略。
▲芳香胺的直接脱氨官能团化反应该策略在芳香胺中引入普通的硝酸,在反应体系中瞬间形成N-硝基胺这一中间产物。该中间体恰似“临时驿站”,不会在体系中停留累积,生成后迅速转变为目标产物。
这一变革使爆炸风险降低,重金属铜被彻底抛弃,整个工艺流程变得简单、安全、绿色。
同时,这一新路径几乎兼容所有类型的药用芳香胺,不受结构和位置的限制,可轻松将胺基转换为构建药物所需的各种关键连接,可谓是“不挑食”的多面手。
03
未来或已来
团队进一步升级技术,开发出一锅法脱氨交叉偶联策略,将各种原料一次性“丢”进反应锅,直接高效合成目标产物,简化了复杂药物的合成步骤。
例如,在合成治疗关节炎的药物“依托考昔”时,步骤可从传统的5步缩减至3步,产率却可观。这一操作模式使得工厂工人拿着配方单就能实现规模化生产。
目前,公斤级生产测试已完成,百公斤乃至吨级测试已在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