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命惟新,艺脉长流
创始人
2025-11-27 14:51:42

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虽然今天闭幕,但是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举办至明年1月的重量级艺术盛宴——“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依然延续着艺术可以跨越山海与时空的热潮。这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在艺术节期间的璀璨亮点,更是一次穿越百年的文脉回响与革新精神的盛大巡礼。近800件(套)艺术珍品,以近两万平方米的空间内,系统梳理了广东美术自近现代以来波澜壮阔的革新之路,谱写了一曲沪粤两地艺术交融、共促文化繁荣的华美乐章。

百年回响

沪粤艺缘的世纪重逢

展览在上海启幕绝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与文脉的续写。上世纪初,上海以其开放的胸襟与融合的文化生态,成为新艺术思潮的孵化器。1912年,岭南画派先驱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便在福州路创立审美书馆,发行《真相画报》,发出了中国画革新的先声。彼时的上海,为这群来自南粤的艺术革新者提供了最初的舞台和传播阵地。

此次展览中,高剑父创作于1932年的《东战场的烈焰》重返上海,意义非凡。这幅作品以其直面现实的视角、中西融合的技法,打破了传统国画的题材藩篱,是“新国画”理念的典范之作,也是岭南画派艺术革命精神的直观体现。它仿佛一个历史的坐标,标记着广东美术革新思想在上海的早期萌发与扩散。此外,林风眠从上海启航的求学之路,关良在沪上戏园中汲取灵感创作的戏曲人物,以及鲁迅在上海发起、粤籍青年陈烟桥、黄新波等积极响应的新兴木刻运动,无不印证着粤沪两地艺术血脉的深度交织。正如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翔所言,上海作为“新艺术的孵化基地”,其开放性、流动性与融合性,为包括岭南艺术家在内的各方才俊提供了成长沃土。

革新之路

广东美术的立体展现

“其命惟新”语出《诗经》,蕴含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革新密码。广东美术的百年历程,正是这一精神生动而具体的演绎。本次展览通过精心构建的“七大主题板块”与“多个特别专题”包括关山月、黎雄才个案研究及广州三年展文献等,辅之以长达300米的“文献时光长廊”,为观众铺开了一幅气势恢宏、脉络清晰的广东美术百年全景图。

七大板块犹如七重乐章,奏响了广东美术的革新交响曲:“勇立潮头——洋画运动在广东”,回溯广东作为中国洋画运动策源地之一的先锋,李铁夫《盘中鱼》等作品展现了早期广东画家精湛的写实技巧与引风气之先的勇气。“艺术革命——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深入呈现了以“二高一陈”为代表的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革新实践。“匕首投枪——新兴木刻运动及漫画”聚焦于民族存亡关头,广东艺术家李桦、古元等以木刻为武器,发出的救亡图存的呐喊,展现了艺术的社会担当。“激情岁月——为人民服务 为时代讴歌”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美术家潘鹤、关山月、黎雄才等深入生活、讴歌时代的创作热忱与丰硕成果。“开放变革——改革开放中的广东美术”展现了新的历史时期,广东美术界迎来的思想解放与艺术语言的多元探索。“百花争妍——创新创造 再筑高峰”彰显了新时代广东美术的繁荣景象。“风起南方——当代艺术实践”则通过实验水墨、装置、影像等形式,展现广东当代艺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特别专题如“山月常明——关山月个案研究”“松风三境——黎雄才个案研究”,则通过大师的深入个案,让观众领略岭南画精粹的传承与演化;而“从广州出发:广州三年展文献展”则梳理了广东当代艺术生态的重要现场。

匠心呈现

沉浸体验与美育延伸

如此宏大的展览,其背后是极为严谨和细致的筹备工作。本次展览保险估值创下广东美术馆外展纪录,作品遴选基于“历史脉络”、“实践成果”、“精神传承”三大维度,并汇聚了全国20多家文博机构的力量。在运输与布展环节,采取了高级别安保措施,从逐件测量作品、定制专属包装箱,到全程恒温恒湿运输、差异化防护,确保了每一件作为“历史与情感”载体的艺术珍品安全无恙地呈现。

展览不仅追求学术深度与体系完整,更致力于观展体验的革新。策展团队巧妙地将沉浸式展陈理念贯穿始终。适度引入的动态投影等技术,让静态经典名作焕发动态生机;精心设置的岭南非遗体验区、多处艺术打卡点,以及融合艺术与科技的多媒体展陈,使艺术从“可观看”变为“可参与、可感知、可沉浸”。

丰富的公共教育活动进一步延伸了展览的价值。12场高水准的“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汇聚南北名家进行深度思想碰撞;“上海美术馆现场教学课”的绘画体验与专家导览,让市民游客得以亲手体验海派与岭南绘画的笔墨意趣;特别策划的Artwalk线路,则引领观众探寻岭南画派代表在上海的历史足迹,实现跨越时空的文化寻踪。

双城新篇

地域文化的互鉴与共生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上海的举办,超越了一次简单的艺术品巡展,它更深刻地揭示了地域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生共荣的规律。广东美术“得风气之先”的开放特质与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早已相互浸润,彼此滋养。从高剑父在上海播撒革新种子,到关良、林风眠等粤籍艺术家在沪上的艺术探索,再到今日两地在新时期的文化联动,这条文脉之河始终奔流不息。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双轮驱动,为沪粤两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本次大展正是这两大区域战略在文化领域协同并进的生动注脚。它以上海为窗口,向更广阔的世界展示了广东美术的百年辉煌与创新活力;同时,广东美术所承载的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兼容并包的精神,也为海派文化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与新的思考维度。

王绍强寄望,此次“上海之行”能留给中国美术界的持久“遗产”,是构建一种“地域美术交流的新框架”,即以粤沪文脉为范本,从互动视角审视和理解不同区域美术的关联性与共生性。他不希望观众带走单一的“岭南画派”标签,而是能认识到广东美术“开放与坚守并存”的多元面貌——既勇于吸收外来艺术精华,拥抱现代媒介,又始终深深扎根本土文化,“不墨守成规、不盲目跟风”的核心魅力。

漫步于展厅,从李铁夫的《盘中鱼》到高剑父的《东战场的烈焰》,从潘鹤的《艰苦岁月》到黎雄才的巨幅《迎客松》,再到当代艺术家的前沿探索,观众仿佛穿行于一条百年艺术星河。每一件作品都是一颗明珠,共同串联起广东美术与中国社会同频共振、勇于革新的壮丽画卷。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上海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过去百年广东美术成就的一次盛大检阅,更是面向未来,吹响的以文化创新助力区域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的号角。它见证着沪粤双城如何以艺术为纽带,携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共同谱写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更加绚烂的篇章。这场艺术的远征,其命惟新,其脉长流。

文/徐佳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四川美丰:回应绵阳厂区住房项目... 投资者提问:陆家嘴苏州毒地事件及相关事件让民众对厂区用地改建地产项目心有余悸,你公司作为化工企业,相...
长源电力:重视市值管理,暂未开... 投资者提问:公司高管的薪资能否与市值挂钩,能否制定股权激励计划?董秘回答(长源电力SZ000966)...
上海弄堂乒乓:从平民游戏到海派... 从竞技角度看,中国乒乓球运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日常生活看,乒乓球有其独特的根脉,那便是城市微小文化...
威唐工业:在手订单充足,推进国... 投资者提问: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决定,美国生产的特斯拉汽车将停止使用位于中国的供应商。请问对公司的...
最高检发布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2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韩飏)最高人民检察院今天印发《人民检察院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