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妹子(左)和上海来的粉丝交流
小小旗袍店分为两个世界,一边是生意场,另一边是沪剧舞台
常有粉丝前来锦溪古镇,找陈玉平合唱本报记者 姜燕
江苏昆山锦溪古镇,“江南旗袍”店的店主陈玉平的一天既寻常又特殊——好几拨精心打扮的上海阿姨、爷叔从60公里外专程赶来,只为聆听她现场演唱沪剧,不少人更怀揣着与她合唱一曲的心愿。
上海方言素以难学著称,而一位来自四川的女子却凭借短视频平台异军突起。她那软糯清亮的嗓音,将上海市民耳熟能详的沪剧演绎得韵味悠长,极大地勾起了沪剧爱好者们的好奇与关注。
一 旗袍店主
在陈玉平将抖音账号名改成“川妹子唱沪剧”之前,她的账号名是“守店歌者”。一个人守着开在锦溪古镇上的一家旗袍店,一个人选货、进货、理货、卖货,全程亲力亲为,扛起了这份自己选择的生计。她容貌秀丽,对兼具美感与女性气质的旗袍情有独钟,已持续经营旗袍生意15年,在锦溪开店也有8年之久。与美相伴的日子,即便辛劳,她也甘之如饴。
忙碌之余,陈玉平喜欢拿起话筒一展歌喉。周边的店家都知道她唱得好听,平时顾客少的时候串个门,也喜欢喊她“唱一个”。社交媒体风靡之后,她开了一个账号,发一些自己唱歌的短视频,既为自娱自乐,也想用唱歌来推销自己的旗袍。起初,与众多普通账号一样,经常是一条几百的浏览量。虽未爆火,却始终在古镇的烟火气中默默生长。
锦溪古镇距离上海市中心大约60公里,不少上海人喜欢周末来小憩,欣赏古镇风情,品尝风味小吃。尤其是退休的人,天气晴好时,不少上海阿姨、爷叔会相约前来游玩。
因为喜欢唱歌,陈玉平曾买过很多种话筒和音响设备,但总不太满意,后来终于找到一款适合的,用惯了之后便在店里卖起了话筒。来游玩的上海游客经常光顾旗袍店,兴致高时还会拿起话筒试试。敏锐的川妹子发现,很多上海阿姨开口唱的不是歌,而是一种她从没听过的戏曲——沪剧。
二 一炮走红
陈玉平是土生土长的四川内江人。初听沪剧,她对根本听不懂的唱词和软糯的腔调毫无感觉,只是凭着对音乐的敏感,对顾客经常唱起的沪剧选段《金丝鸟》等略知一二。
2023年9月30日,在店里试音响的客人走了之后,她突发奇想:若自己学唱沪剧,或许既能与顾客增进共鸣,又能助力音响销售。于是,她拿起话筒,调出平板电脑上的沪剧《金丝鸟》伴奏曲,按下了手机上的视频录制键。她没有想到,第一次开口唱沪剧,除了有些字眼不知道怎么发音,整体效果还真不错。
她像往常一样,将这条视频发到了抖音上。没想到不一会儿,账号上的点赞就接踵而来。现在看来,85个点赞量也不算什么,但这却成为她沪剧演唱之路的重要起点。
如今已痴迷沪剧的陈玉平说,虽然第一条视频帮她吸引了不少粉丝,但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剧仍然没有让她有太多感受。不过,视频的受欢迎程度与评论区上海网友的友善鼓励,给了她很大动力。网友们不仅盛赞其演唱,还善意指出部分字词的上海话发音与咬字技巧。好学的川妹子逐一纠正,渐渐爱上了沪剧,粉丝数量也稳步增长。她顺势将账号更名为“川妹子唱沪剧”,凭借地域的反差感,成功吸引了众多上海粉丝的好奇心,很多人会全程细听她的发音是否地道。
三 分秒必争
随着人气渐增,网上出现诸多猜测:有人质疑陈玉平并非真四川人,而是上海川沙人;也有人认为她是对口型演唱,毕竟没人相信一位四川女子能将沪剧唱得如此地道动听。
陈玉平的音乐天赋,源于家庭熏陶。她小时候生活在内江农村,父亲虽然是个农民,但酷爱唱歌,还参加过当地的宣传队,解散后就继续回乡务农。受父亲影响,她从小喜欢听歌、唱歌。那时家里还买不起电视机,直到陈玉平十几岁的时候,家里才买了一台收音机,成为她获取音乐的唯一通道。她整天趴在收音机边上,跟着音乐台听歌,这个台听完了就换那个台。邻居大惑不解,她却乐此不疲。
现在学唱沪剧,她依旧保持着这份执着。每次要学一个新的选段,她就会把这一段收藏在手机里,理货、烫衣服、洗脸刷牙的时候,只要耳朵是有空的,就会播放出来一直听。甚至洗澡的时候,她也会把手机放在干燥的地方,听着、唱着。晚上躺在床上,只要她未入眠,沪剧旋律就不停歇。经常有粉丝在视频底下评论说,川妹子是天才,能把沪剧唱得这么好。面对“天才”的赞誉,陈玉平坦言:“川妹子学习时的付出,他们是不知道的。”
唱歌与唱戏,看起来都是一个唱字,实际差别很大。以前唱歌,只要跟着拍子起落就可以了,歌曲的节拍好分辨。戏剧则不同,什么时候唱、什么时候停,起初她全然摸不着门道,只能跟着原唱反复揣摩,久而久之便精准掌握了旋律与演唱的衔接节奏。
两年多来,陈玉平不仅深耕沪剧,还拓展至锡剧、越剧、京剧等多个剧种,戏路日益宽广,收获了各路粉丝的喜爱。她也彻底爱上了戏剧,认为戏剧能让人内心平静悠然,劳作疲惫时,只要戏曲旋律响起,跟着哼唱几句,便能迅速放松身心。
四 现场合唱
深秋,一个星期四的10时许,川妹子来到店里。不一会儿,门帘就被一群欢笑着的小姐妹掀开——又是一批专程从上海来看她的粉丝。
“川妹子,阿拉来看侬呀。”领头的一人满面笑容地招呼道。她是闵行沪剧沙龙的沈雅琴,也是陈玉平的粉丝,今天特地和七八位小姐妹约好一起来锦溪拜访陈玉平,与她合唱一首。沈雅琴说,上海有很多民间的沪剧沙龙,平时活动频繁,大家都非常喜爱这项艺术,对她这样一位努力传播沪剧的川妹子深感敬佩。
虽然今天陈玉平的嗓子不太好,但她还是不愿让粉丝失望,与沈雅琴合唱了《金丝鸟》《母女会》《盘凤》等几个沪剧选段,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欣赏。
短短一个上午,就有两拨粉丝光顾。不少沪剧爱好者从上海普陀、青浦、浦东、闵行、宝山等各地赶到锦溪与她合唱,也不乏专业团队。爱好沪剧的人普遍年龄偏大,只有一次,有一位读中学的小姑娘在家人的陪同下前来,陈玉平见到年轻的沪剧爱好者,既惊讶又欣慰,当即与小姑娘联袂演唱。
前不久,从来不去旅游的她终于给自己放了个假,去浙江安吉旅游3天。结果放假的第一天,就有20多位粉丝跑到锦溪。他们看到大门紧闭,大为失望,只好在门口合影留念,并在景区里唱起了沪剧,也算是过了把瘾。第二天,又有粉丝联系她。她不忍心粉丝再度扑空,把早已订好的高铁票改签,提前赶回了锦溪。
五 名家到访
川妹子的旗袍店在锦溪古镇入口不远处,一个小小的门面跻身于一排门面当中,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因为她唱沪剧声名远扬,小店里走进了王珊妹、刘银发、汪华忠等沪剧名家,每一次相遇都令她惊喜不已。
有一次,80多岁高龄的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刘银发在川妹子粉丝的引领下,走进了她的旗袍店。她回忆说,当时自己不认识刘老师,只是一边拍摄视频一边礼貌欢迎。“刘老师一开口我就知道功底深厚,后来了解到他的身份,才发觉自己太过冒昧。”对此,陈玉平深感抱歉,直言自己对上海文化底蕴与前辈艺术家了解不足,有失敬意。
她记得,82岁的沪剧表演艺术家汪华忠第一次到店里时穿着一件黑色羽绒服,非常随和,说话很有磁性。粉丝带着汪老师,一进门就说:“你看我把谁给你带来了?”川妹子照例一脸茫然,只是热情接待。后来了解到汪老师的大名,她既渴望与其合唱,又担心对方身为名家不会应允,没想到汪老师毫无架子,不仅欣然合唱,还主动询问她学唱沪剧的经历,对她的演唱竖起了大拇指。
当天,锦溪有沪剧经典剧目《借黄糠》的演出,而这部戏的原版正好由汪华忠老师出演,所以主办方邀请他前来。汪华忠欣然邀请陈玉平同去。陈玉平说,这也是她人生第一次进大戏院,听完整场大戏,结识了商榻萍苑戏曲团的老师们,还同汪老师一行共进晚餐。
与沪剧名家的交流合唱让她倍感珍贵,回味时直言“如同奇遇”。
六 新的烦恼
川妹子的走红,给锦溪古镇带来不少客流,她时常把当地的农家乐、饮品店、特产店和餐厅推荐给粉丝们。有的粉丝在她的旗袍店没有找到合适的服装,她会引导他们去隔壁看看。不远的地方有家店的奶茶是正宗内蒙古人做的,非常地道,她也经常给客人点上一杯。能为锦溪古镇做点贡献,她感到很骄傲。她在视频里说,把不忙不闲的工作做得出色,把不咸不淡的生活过得精彩。这,是她的人生信条。
做短视频,她得到了丈夫和儿子的大力支持。虽然最初丈夫不太理解,但慢慢看到发展平稳,态度也有了转变,不过至今还是不肯出镜。儿子已经在当地工作,听不懂戏剧,但一直很支持妈妈。刚开始拍视频的时候,陈玉平不太懂,都是儿子帮忙调试设备。
成了网红,陈玉平也有了新的烦恼。粉丝们远道而来,想听她现场演唱、与她合唱,她都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但有时真的力不从心,嗓子长期超负荷易受损伤,独自打理店铺也是事务繁杂,还要兼顾视频拍摄与剪辑,每日身心俱疲。此外,每天太多粉丝来到店里唱沪剧,也影响了前来选购旗袍的游客,给店铺经营带来冲击——毕竟,小店是她维持生计的根本。这让她陷入两难。
有一次,川妹子嗓子沙哑到无法正常说话,忍不住录制视频向粉丝倾诉内心的矛盾。令她感动的是,粉丝纷纷留言表示理解:“川妹子太不容易了,辛苦了,好好休息!”
不过,即便如此,每日仍有好几批粉丝专程到访。近来,她时常蹙眉思索: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辜负粉丝的喜爱,又能减少对日常生活与经营的影响。
上一篇:每天三个时段病人少可错峰就诊
下一篇:其命惟新,艺脉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