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国防报)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人武部助力沙湾社区发展特色产业——
“金钥匙”打开“致富门”
深秋时节,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沙湾镇沙湾社区五倍子种植基地内,成片的盐肤木整齐排列,棕褐色的五倍子挂满枝头。种植户李兴明与家人穿行林间,采摘丰收的果实。
五倍子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太阳能、军工等领域,被誉为医药、化工领域的“天然工业黄金”。沙湾镇地处遵义市汇川区北部山区,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非常适合五倍子生长。但由于缺乏技术支撑,该地区的五倍子产业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区人武部送来了致富的“金钥匙”。负责对口帮扶沙湾社区的区人武部走访调研后,聚焦“技术瓶颈”发力,积极联系协调省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的专家团队深入沙湾镇种植基地考察指导,为五倍子倍蚜虫“冬寄苔藓、夏寄盐肤木”的生长特性“把脉开方”。他们还多方协调资金,帮助建起倍林种植基地和蚜虫繁育基地。
在技术团队指导下,沙湾社区五倍子种植户成功解决了“植藓养蚜”难题。他们通过人工培育适宜的苔藓作为倍蚜虫的冬寄主,为蚜虫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从源头上保障五倍子的产量与品质。技术落地后,五倍子的产量由原来的亩产120公斤提高到160公斤,每亩产值突破3000元。该人武部还组织人员深入倍林种植基地、蚜虫繁育基地调研,与镇村干部、种植户面对面交流,跟踪“植藓养蚜”技术应用效果,协调拓展销路,让村民的致富路走得更稳更远。
目前,沙湾镇建成2000亩标准化倍林种植基地和蚜虫繁育基地,形成“倍林种植—蚜虫繁育—果实采收”完整产业链前端体系,覆盖100余户村民。“以前种五倍子凭运气,现在靠技术,种出来的五倍子个头大、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种植户杜继平说。
产业兴则乡村兴。以往,部分村民因缺乏稳定收入,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自从家门口建起倍林种植基地和加工厂,村民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我在加工厂上班,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比外出打工方便多了。”村民陈光富说。
在专家团队指导下,10余名村民通过系统学习“植藓养蚜”技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技术大拿”,利用农闲时间为周边农户传授种植技术。
如今,社区“议事会”也热闹起来,村民聚在一起聊家长里短的少了,交流种植经验、讨论产业发展的多了,过去不喜欢参与集体事务的年轻人也主动加入进来,为家乡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余 娟)
(中国国防报 2025年11月27日第一版)责任编辑:司李龙
上一篇:特朗普称枪击案是恐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