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十场新闻发布会举行(省生态环境厅专场)
创始人
2025-11-27 14:37:20

转自:山西发布

11月27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十场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杨建军:

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继续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本场是第十场——省生态环境厅专场,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文保为大家介绍“十四五”时期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并回答大家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刘大山,副厅长孙炜,副厅长吴丽玲。

  首先,请王文保厅长作介绍。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文保: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山西省生态环境厅,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十四五”以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多项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取得历史性突破,美丽山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主要体现在四个“进一步”。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三晋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建立汾河谷地、太原盆地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夏季臭氧削峰、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等攻坚行动。2024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降至4.30,较2020年下降17.0%;PM2.5浓度降至36微克/立方米,下降21.7%;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4.2%,提升3.2个百分点。

  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启动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开展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河流入河排污口整治率达98.7%,城市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加强美丽河湖建设,朔州市桑干河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024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提升至94.7%,连续两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黄河干流山西段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汾河入黄口持续达到Ⅲ类水质。

  深入推进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实施固废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太原、晋城“无废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管理能力持续加强。

  二是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高质量转型的生态底色更加鲜明。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煤电机组332.1万千瓦,压减粗钢产能306万吨,全面关停4.3米焦炉。大力推进新能源车替代,公交车、巡游出租车新能源占比分别达到96.3%、71.7%,新能源重型货车数量达到2.3万余辆,处于全国第一方阵。稳妥推进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散煤清洁替代725.3万户。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监督管理,全省105家重点排放单位按期足额完成配额清缴,履约率达到100%,气候投融资、气候适应型城市、近零碳排放等试点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三是生态保护修复监管进一步强化,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全面加强重要生态空间监管,实现人为干扰数量和面积“双下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动态清零。开展生态状况变化调查和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成效评估,全省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典型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华北豹、褐马鸡种群数量保持全国首位。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大同市灵丘县、临汾市安泽县等15个县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太原西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晋中市左权县等8个县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近日,我省又有6个县区进入生态环境部公示程序。

  四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治理效能再上新台阶。强化法治保障,构建起以环境保护条例为统领,大气、水、土壤和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条例为支撑的“四梁八柱”法规体系。推动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制定实施37项地方标准。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把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若干“格子”,将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准入要求等集成梳理并落实到每个“格子”,形成覆盖全省域的近1600个具体管控单元和1.2万余条准入清单,每月公众自行开展项目选址分析、智能研判达8千至1万次,位居全国前列。全面推行重点行业“一本式”环评报告编制改革,着力解决编制内容、文本格式、标准要求等差异较大的痛点,推动环评报告标准化编制、标准化评估和标准化审批,提升环评审批效能。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不断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建立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一键启动”机制,深入打好非法排污、临河运输、园区污染环境风险三大阻击战,各类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创新执法方式,推行非现场、无感式、穿透式执法,寓监管于服务之中。

  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努力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山西。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杨建军:

  感谢王文保厅长的介绍。

  接下来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单位。

山西日报记者:

  “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即将完工,汾河景区已成为珍稀鸟类栖息地和群众休闲地,我想问一下,该工程实施以来对我省黄河流域高水平保护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刘大山:

  感谢您的提问。候鸟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近期,太原汾河景区又迎来了大批迁徙候鸟,其中,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已经是常客。放眼望去,清水碧波、飞鸟翔集,与河畔休闲漫步的市民共同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这个景象,正是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扎实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推动汾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大幅改善的真实写照。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对我省黄河流域高水平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汾河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一是水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工程实施以来,我省黄河流域新(改、扩)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32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4.5万立方米/天,完成城镇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593.2公里。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99座,新增处理能力2.1万立方米/天,完成黑臭坑塘治理227个,修复水域面积1457.9亩。

  二是再生水循环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建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21座,新增处理能力24.3万立方米/天,实现中水回用22.2万立方米/天,进一步拓宽了污水资源化利用的范围和途径。

  三是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经预测,2025年我省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将达96.6%,较2022年工程实施前提升13.5个百分点;汾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将达95.2%,较工程实施前提升33.3个百分点。2024年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首次达到Ⅲ类优良水质,今年以来,庙前村断面稳定保持优良水质。

  四是水生态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增人工湿地面积1575.7亩。完成造林123.4万亩。流域内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2024年,太原市汾河景区首次发现被誉为“活体水质检测器”的桃花水母。

  五是城市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沿汾各市因地制宜打造湿地公园、滨河步道、亲水平台等汾河生态廊道,着力营造亲水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各地汾河岸畔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户外运动的重要场所。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原则,全面落实工程运行管理责任体系,推行专业化、智慧化运维模式,强化督查考核与激励约束,确保工程长效稳定运行,确保一泓清水畅流黄河。谢谢。

央广网记者:

  我们都知道,群众关心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水缸子”安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请介绍一下在这方面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吴丽玲: 

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间,为了保障群众“米袋子”“菜篮子”和“水缸子”安全,我们按照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风险管控、统筹推进的思路,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解决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一是完成一轮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周边土壤环境监测,完成全省179家涉镉等重金属企业和240家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整治,土壤污染源头得到进一步防控。二是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加强受污染农用地溯源整治,巩固提升安全利用成效。三是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完成263个关闭搬迁企业遗留地块的土壤污染管控,严格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管理,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一是完成3183个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和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推动25个化工园区开展地下水污染专项整治,圆满完成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任务,地下水污染逐步得到管控。二是建立地下水型饮用水源优先防控名单,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和地下水型饮用水源补给区划定,地下水环境分区管理、分级防治取得初步成效。三是强化地下水监测点位达标管理,国控区域点位Ⅰ—Ⅳ类水比例稳定在98%以上,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初步构建。

  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一是积极推动农村生活污水“以用促治”,鼓励引导资源化利用,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1.2%,较“十三五”末提升了42.4个百分点。二是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强力攻坚,全省累计完成508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消除黑臭水体面积约190万平方米,治理成效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受到生态环境部点赞。三是实施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今年底一批县(市、区)将率先整县建成美丽乡村。谢谢。

山西广播电视台重点题材节目中心《奋晋者说》栏目记者:  近几年,山西的蓝天白云、绚烂晚霞频繁“打卡”朋友圈。我想具体问问今年以来我省空气质量在综合指数、PM2.5浓度等核心指标上,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孙炜:

  感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综合指数大幅下降。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是反映空气质量总体状况的重要指标。今年1—10月,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降至3.57,比“十三五”末同期下降29.6%,改善幅度位居全国前列。这项指标已经实现“八年连降”。

  二是污染物指标全面达标。今年以来,全省11个设区市PM2.5、PM10、SO2、NO2、CO、O3这六项大气污染物平均浓度分别降至28微克/立方米、56微克/立方米、9微克/立方米、22微克/立方米、1.1毫克/立方米和158微克/立方米,与“十三五”末相比均呈大幅度下降趋势。预计到年底,这六项指标将首次全面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

  三是燃煤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全省SO2平均浓度降至目前的9微克/立方米,这项燃煤污染特征指标在“十三五”时期下降66.1%的基础上,“十四五”时期再降50%,是改善幅度最大的大气指标,充分体现了我省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散煤清洁能源替代的成效。

  四是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全省11个设区市重污染累计天数由“十三五”末的89天降至目前的7天,重污染天数比例连续五年控制在1%以内,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减少近八成,这也是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的重要因素。

  五是各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与“十三五”末同期相比,今年1—10月,全省11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在23.4%—35.5%之间,长治、临汾、晋城、太原4市改善幅度超过30%。全省11个设区市PM2.5改善幅度在21.4%—49.2%之间,临汾、长治、晋城3市改善幅度超过40%。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

  固体废物污染是困扰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现象时有发生。请问山西省在固废污染防治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工作打算?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吴丽玲: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一是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与处置能力。全省设立87家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年收集能力达174万吨,基本实现对全省小微产废单位全覆盖。将9000余家产废单位纳入动态监管体系,严格落实管理计划申报、转移全程跟踪等制度。试点推进危险废物即产生、即包装、即称重、即打码、即入库的“五即”规范化管理,目前,我省重点监管单位与全国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同步联网率达86.9%。全省持有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有99家,年处理能力达547万吨,较“十三五”末增长207%。严厉打击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十四五”期间,立案处罚354件。

  二是提升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对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废进行摸底排查,建立全口径清单,形成全省“一本账”。推动建设煤矸石井下充填系统,朔州、长治、晋城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有序推进,推动制造业领域287家企业开展煤矸石综合利用,2024年共消纳煤矸石1600余万吨。发布《煤矸石生态回填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积极探索推动煤矸石规模化消纳“山西模式”。

  三是提升新污染物环境风险防控能力。组织开展全省化学物质环境信息统计调查,全面掌握167家化学物质生产加工企业详细信息,并逐步完善监测体系。督促重点企业落实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强化新污染物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控,为我省新污染物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山西省情,坚持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相协调,去存量与控增量相统筹,综合利用与规模消纳相结合,深入开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着力破解以煤矸石为主的大宗固体废物消纳处置难题,防范化解环境污染风险。谢谢。

人民网记者:

工业作为大气污染减排的重点领域,直接关系群众的“蓝天幸福感”,“十四五”期间,山西针对工业领域采取了哪些减排硬措施,取得了哪些看得见的成效?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文保:

  谢谢您的提问。工业领域始终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十四五”以来,我们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引领优化倒逼作用,深入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全面提升工业企业治污水平,助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加快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煤电、钢铁、焦化、水泥这四个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工业领域排放量的七成以上,是污染减排的大户。在完成煤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的基础上,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焦化、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目前,这两个行业的企业已基本完成生产工艺环节污染治理改造,正在加快推进清洁运输环节改造。同时,收紧煤电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限值,进一步降低煤电行业污染物排放量。

  二是开展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工业炉窑广泛应用于钢铁、焦化、有色、建材、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是工业领域大气污染的主要排放源。我们通过“煤改气”“煤改电”、工业余热利用等方式,推动近6000座工业炉窑完成清洁能源替代,同时,还对其他2268座工业炉窑实施污染深度治理,实现对在产工业炉窑的治理全覆盖。

  三是提升重点行业环保绩效水平。实施基于环保绩效分级的差异化环境管理政策,是激发企业升级改造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我们以开展环保绩效等级“创A升B”行动为抓手,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全面提升大气环境治理管理水平,特别是对铸造、耐火材料、煤制氮肥等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推动作用明显。目前,全省有462家企业被评为A级或B级企业,其中铸造企业有209家。比如晋城市74家铸造企业有10家评为A级、11家评为B级,“创A升B”行动有力推动了晋城市“全国铸造行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市”建设。晋中市太谷区100家在产玛钢铸造企业,有73家被评为A级或B级,占比超过七成,助力太谷区打造全国首家玛钢绿色铸造小镇。

  虽然“十四五”期间,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对标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相信,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压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举措,攻坚克难,久久为功,为“美丽山西”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杨建军:

  非常感谢省生态环境厅各位发布人的出席,也非常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编辑 | 张轶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河南平顶山叶县打造资源型县域高... 转自:中国质量报三链协同促转型 质量赋能强产业—— 河南平顶山叶县打造资源型县域高质量发展“样板间”...
深圳未来中考在校体育表现也将纳... 记者19日从深圳市招考办获悉,历时13天的深圳市最新或2023(历届)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17日结...
最新或2023(历届)德阳市区... 德阳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方案公布今年仍按划片免试就近入学  ●采取对口直升和计算机派位的方式确定...
招商证券国际:小马智行-W第三... .ct_hqimg {margin: 10px 0;} .hqimg_wrapper {tex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