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荆文娜
在黄河蜿蜒的臂弯里,一棵树悄然生长。它或许是一株柽柳,根系紧抓甘肃景泰明长城脚下的盐碱沙地;或许是一棵梭梭,在宁夏中卫光伏板下与肉苁蓉共生;又或是一株抗天牛杨树,昂首挺立于内蒙古磴口的流动沙丘。这棵树,以根系串联起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千年文脉,以枝叶承接“三北”工程的绿色使命,以年轮镌刻现代化国有林场的转型轨迹。树影婆娑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重大战略工程和重大生态工程在此交汇,书写着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文明传承的共生密码。
这棵树,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明守护者”。当风沙侵蚀着夯土城墙的肌理,当黄土掩埋着古渡口的记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者以生态修复为笔,在文化遗产周边种下“守护之树”。在景泰县,国有林场培育的抗盐碱柽柳林如一道绿色长城,锁住流沙,让明长城在绿荫中重焕生机。数据显示,柽柳林使周边沙丘移动速度下降90%,长城遗址区土壤侵蚀量减少70%。这棵树不仅固住了沙土,更固住了文明的根基——生态屏障与文化遗存相互依存,让黄河文明从“被沙掩埋”走向“绿中新生”。树影投射在城砖上,斑驳的历史与蓬勃的生机在此对话,诠释着“生态即文化”的深刻内涵。
这棵树,是“三北”工程的“生态先锋”。作为防风固沙的“排头兵”,“三北”工程赋予这棵树科技的力量。在内蒙古磴口,国有林场科研团队历时多年培育的抗天牛杨树,以40%的成活率突破沙地造林瓶颈;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基因选育等技术,让治沙从“人扛锹挖”迈向“智慧治沙”。一棵树的成长,撬动了黄河“几字弯”区域的生态巨变:新增造林150万亩,年减少入黄泥沙4亿吨,植被覆盖率从3%跃升至35%。这棵树,是科技与自然的共鸣,是“三北”工程“以绿锁黄”的生动注脚。树影随年轮扩展,在沙海中刻下生态治理的年谱。
这棵树,是国有林场的“富民金钥匙”。现代化国有林场以“生态+产业”的模式,让一棵树的价值裂变式释放。在宁夏中卫,光伏板下的梭梭树嫁接肉苁蓉,亩均增收3000元,带动5000农户就业;河南西华林场3万亩林下经济示范区,金银花、白芍等中药材年产值突破5亿元;内蒙古新华林场通过碳汇交易获得收益1200万元,职工收入增长1.2万元。国有林场从“伐木人”转型为“生态守护者+产业带头人”,一棵树由此成为乡村振兴的“造血细胞”。树影下,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三者的协同,让一棵树成为国家治理的“绿色坐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树赋予文化灵魂,“三北”工程为树注入科技动能,国有林场为树开辟产业路径。三者同频共振:科研攻关的树种通过“三北”工程推广至黄河沿岸,生态修复成果服务于文化公园建设,产业创新反哺生态治理与文化保护。这种协同,在黄河流域织就了一张“防风固沙护文明、绿水青山惠民生”的发展网。一棵树的生长,折射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它既是生态治理的“细胞”,也是文明赓续的“基因”,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树影婆娑,投射着未来的图景。当一棵树的根系继续向深处延伸,当它的枝叶继续向天空舒展,黄河流域的生态脊梁将愈发坚实,文明长河将愈发丰沛。这棵树的故事,是中国以生态治理守护文化根脉、以绿色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更是国家治理的智慧与文明传承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