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沈闻孙院士
中国船舶工业从百废待兴到跻身世界领先,离不开几代造船人身体力行的钻研与奋斗。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原总设计师、原副总工程师沈闻孙院士,这位中国造船行业的领军者,将生命的最后一页永远定格在他毕生奋斗的造船事业上。沈闻孙院士的逝去,我们深感伤悲与思念。谨以此文表达对沈闻孙院士的深切缅怀,感谢沈闻孙院士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沈闻孙院士千古!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这句话是沈闻孙院士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用一生来践行的箴言。在船舶设计与开发领域,他带队攻克了大型船舶振动、机桨匹配、船体线型优化等重大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参加、主持设计了包括化学品船、成品油船、多用途船、矿砂船、集装箱船等在内的20余种新型出口船舶,令国际买家赞不绝口。
沈闻孙隐于图纸之后,却扬帆世界之巅,毕生投身于造船事业,绘就了船舶巨匠的碧海丹心。
矢志报国:赤子之心,向海而行
我们都愿意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实现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和个人抱负。
——沈闻孙
1930年5月,沈闻孙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倪王庙的一个商人家庭。年幼时居住的沈家老宅后身就是一条大河,河边码头上千帆竞过,是他童年最深的记忆。然而抗战的烽火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沈家老宅被烧毁,家族产业在战火中凋零。亲眼目睹家园沦丧的沈闻孙,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有海无防”的切肤之痛,在心底埋下了抗击外侮、求学报国的种子。
1950年,年仅20岁的沈闻孙同时收到了清华大学电气系和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的录取通知书。清华大学是全国学子都十分向往的学校,但沈闻孙却很喜欢造船。反复权衡,还是情之所系,最终他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我对电的东西不太感兴趣。造船,我比较喜欢。”从此,沈闻孙和中国造船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生时代的沈闻孙(二排左一)
在上海交通大学,他师从辛一心、王公衡等造船泰斗,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彼时新中国刚成立,造船业基础薄弱,沈闻孙深知,这片蔚蓝的国土需要强大的船舶工业来守护。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后,沈闻孙更加坚定了在船舶建造领域一展拳脚的志向。
开拓创新:勇闯无人之境,敢为天下先
遇到困难不能绕道走,应该知难而进,迎接挑战,这样的工作也是最有乐趣的工作。
——沈闻孙
1953年,沈闻孙被分配到大连造船。而此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急需沿海、内河及远洋运输船舶。作为技术科设计员,沈闻孙见证了中国造船史上的重要时刻——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船“跃进”号下水。这艘船台建造周期仅58天的巨轮,创造了世界造船史上的奇迹。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建造世界一流的大型船舶。
青年时代的沈闻孙
20世纪60年代沈闻孙(二排左三)与同事在造船现场合影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建造的最大船舶不超过5万吨,尚没有中国制造的船舶走出国门。1982年,从三线建设前线归来的沈闻孙,开始负责研制出口船。
初入国际市场,中国造出口船的经验几乎是一张白纸。每艘出口船的设计、每项技术的突破,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风险挑战。沈闻孙瞄准市场需求,致力于大型油船、散货船等船舶的设计开发,开辟了大型船舶出口的先河,率先打开了中国大型船舶走向国际市场的大门。
1982年,重庆返回大连纪念照(左二)
沈闻孙主动请缨,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艘6.9万吨化学品/成品油船。面对国内大型船舶设计基础薄弱的困境,他大胆采取国际合作方式,在联合设计中提出多项优化建议。该船的设计与建造,采用了当代世界一流的新技术、新设备,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标志着中国造船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该船的成功设计建造,开创了中国设计建造大型出口船舶的先河,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产品质量金质奖。
1992年,沈闻孙任大连造船副总工程师。此时,他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挑战——挪威船东要求大连造船自主设计9.8万吨级双壳体油船。当时世界上能造双壳体油船的船厂很少,国内既无资料又无经验,技术要求高、设计风险大。
1992年,沈闻孙在大坞前留影
面对这一艰巨任务,沈闻孙带领团队废寝忘食地开展技术攻关。第一次试航回来,他连续一周没睡好觉。老伴心疼地说:“你都已经是62岁的人了,何必呢?”沈闻孙解释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必须要有责任心。”最终经过大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沈闻孙和他的团队攻克一道道难关,成功设计和建造了一艘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这艘被誉为“大连未来型”的船舶,最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开辟了一条中国自行设计高技术出口船舶的道路。
勇攀高峰:以信念为楫,驶向深蓝
这些年来工作中使我感到最紧张而头痛的时候,是每当交船试航回来有些问题实在难解,而最轻松愉快的时候也是这些问题得到满意解决的时候。
——沈闻孙
30万吨超大型原油船(VLCC)是海上的“巨无霸”,船舱就可以装下1200节火车厢。能不能建造VLCC,是衡量一个造船厂乃至一个国家造船能力的重要指标。上世纪90年代,全球VLCC市场几乎被日、韩造船厂垄断,而中国在此领域却还是一片空白。1998年底,伊朗国家油轮公司代表来到大连造船,就5艘VLCC建造合同进行洽谈。此前中国船厂四次赴德黑兰洽谈,都因“没有建造经历”而处于劣势。
在设计、建造均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伊朗方面还不断提出严格的技术性能要求,诸如船体结构疲劳寿命要由通常的25年延长到40年,油漆保证期较通常标准增加10倍等,摆在沈闻孙面前的,又是一个高难度挑战。沈闻孙带领老中青结合的谈判团队,经过四天从早到晚的艰苦商谈最终与船东达成共识。1999年1月26日,伊朗方面正式确认项目交由大连造船建造——中国造船业终于迎来了打破垄断的历史机遇。
作为项目研发设计带头人,沈闻孙采取“自主攻关打基础——国际合作攻克瓶颈——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他牵头与韩国专业公司合作解决线型优化和40年疲劳寿命等课题,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攻克机械设备振动难题,在公司内部成立专题攻关小组,突破了特殊环境工况的动力系统设计、货油综合控制和一人桥楼驾驶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提出了多项重大技术创新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造船业的先进水平和能力,为中国首艘VLCC的成功建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首艘30万吨VLCC“伊朗·德尔瓦”号
2002年8月31日,中国首艘30万吨VLCC“伊朗·德尔瓦”号交付。该船实现了中国超大型船舶设计建造“零”的突破,成为中国造船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甘为人梯:淡泊名利,奖掖后学
我对当官没兴趣,但对自己的事业上的要求从来没有放松过。获奖绝不是我搞设计开发的目的,我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的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提高竞争力作出贡献。
——沈闻孙
1997年,沈闻孙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谦虚地说:“工程技术上的成就大多数都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由此而得到的荣誉应该归功于集体,对于我而言只能理解是‘机遇’,把自己推到‘代表’的位置而已。”
1997年,北京,沈闻孙(左四)获评院士后合影留念
沈闻孙不仅是船舶创新设计的倡导者、实践者、领导者,更是一位杰出的师长,处处体现着“坚持真理,诚实劳动,尊贤爱才,密切合作”的高尚职业道德。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中,特别注重团队的力量,注重对年轻设计人员的培养,不断传授自己的经验,对年轻人言传身教、悉心指导,想方设法促进年轻设计人员的成长。
针对每一型产品研发任务,他都选拔技术人员组成团队,按专业系统分解研发任务,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会,耐心指导年轻设计人员。在他的培养下,大连造船研发设计团队从90年代的20余人扩大到千余人,其中高级主任设计师30余人、项目总设计师10余人、国家级船舶设计大师3人。其中,部分人员已经成为我国船舶工业技术领域的带头人。
即使进入耄耋之年,他仍每天到厂工作,担任技术顾问。2011年,81岁高龄的他主持开发“少压载水VLCC”项目,通过4年攻关,经过多次线型与总体布置的优化设计以及多次船模试验,将压载水量从10万吨减至6万吨,这是一项从无到有的原始创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沈闻孙用一生践行着这句他最喜欢的诗句。从黄浦江畔到渤海之滨,从万吨货船到三十万吨油船,他亲历并推动了中国船舶工业的崛起。
2018年,沈闻孙在办公室工作
而今,巨轮呜咽,碧波含悲。大连造船的船坞中,他主持设计的船型仍在不断优化迭代的建造;深蓝大洋上,他培育的设计人才正续写着新的传奇。智者虽逝,但他铸就的船舶丰碑将永远航行在祖国的万里海疆。
平生尽付造船事,
一片丹心寄深蓝。
青丝化作千帆过,
犹见巨轮破浪来。
| 责 编:钱 平
| 一 审:曹山泉
| 二 审:项 丽
| 三 审:甘丰录
| 来 源:大连造船
上一篇:600200,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下一篇:麒麟芯片,暴风雪里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