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尖扎长出“热带奇迹”
创始人
2025-11-26 02:56:54

人参果种植基地内劳作的妇女。

才项吉在公路沿线售卖水果。

采摘储存人参果。

实习记者 张富昭

本报记者 张多钧 杨红霞

才贡加 潘  昊

“黄河边露天种植热带水果人参果?”在“高冷”的青海,这话任谁听了都不免一愣。带着满脑子的问号,我们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城出发,沿马康公路一路向前,沿着黄河边去寻找答案。

直到车子驶入坎布拉镇古日羊麻村,一片与众不同的翠绿扑面而来——就在黄河岸边,茂密的枝叶间,竟藏着一颗颗淡金色的果实,圆润饱满,宛若大地悄然捧出的惊喜,那一刻我们才确信:奇迹,真的发生了。

人参果种植基地里,才项吉和同村几名妇女正猫着腰在田里忙活,眼睛一扫到熟果,便利落地摘进桶里。她们边干活边唠嗑,笑声不断。“种了一辈子麦子土豆,哪想到老了还能侍弄这稀罕果儿,真开眼界了!”

“从前别说吃了,见都没见过人参果。如今天天尝鲜!”说着,才项吉拈起一颗刚摘的果子放进嘴里,眯眼一笑,转身热情地招呼我们:“别光看呀,喜欢哪个摘哪个,管够!今天让你们实现人参果自由!”她那笑容,比手里的人参果还甜。

和她一起忙活的还有妹妹拉吉。脚下这片地,原本是拉吉家的耕地。几年前,她以每公顷9000元的价格流转给青海吉康生态农业种植有限公司,专种露天人参果。才项吉家的0.47公顷耕地也在公司手里,不过因为不在黄河边,种的是别的瓜果蔬菜。

“地流转出去了,我就来这儿打工,每月挣个踏实钱。”六十出头的才项吉对这份家门口的工作特别满意。她回忆,前些年因李家峡库区蓄水,一家人像许多乡亲一样,为支持国家建设搬离故土,到县城附近“从头再来”。“那时候,家里只分了0.53公顷地,为了糊口,啥苦活儿累活儿没干过?”年轻时的才项吉,在工地搬砖拉砂,在食堂烟熏火燎,也去县城餐馆端过盘子,就为把飘摇的日子过安稳点儿。可年纪大了,合适的工作越来越难找,未来的路仿佛又窄了。

转机出现在2023年。张贵超成立青海吉康生态农业种植有限公司,流转村里耕地发展果蔬种植,才项吉应聘成为种植基地的田间管理员,每月稳拿4500元工资。生活一下子有了起色。妹妹拉吉时间自由,只要出工,一天也能挣130元。

张贵超为啥偏要在黄河边种热带水果?哪来的底气?

其实他是个“老种植”。早在2017年,家住湟中区总寨镇的他,就跟着父辈在城南新区搞温室大棚种草莓。后来,他把目光投向尖扎的黄河谷地。

采访当天,张贵超刚去县城水果店送完货赶回来。基地平时由才项吉打理,接待采摘游客,还在路边凉亭卖瓜果。才项吉说,这儿不只有人参果,还有10栋温室大棚,“里头的西瓜、辣椒、草莓都收完了,现在重点是这8公顷露天人参果,再过一个星期就能大规模采摘了。”

基地里有栋小房子,挂着“青海大学尖扎果蔬科技小院”的牌子——这正是张贵超敢在黄河边种热带水果的底气所在。

青海大学的专家团队通过优选抗寒性强的种苗,并利用黄河谷地独特的“小气候”——海拔较低、水体调温作用明显、日照时间长且强烈,巧妙地为人参果创造了“类热带”的生长环境。科技与自然的合力,让这片土地焕发了意想不到的生机。

“这儿水好、日照足,加上青海大学提供技术指导和种苗,我就想试一试。”张贵超说。2023年他试种2公顷,采摘时请网红带货,开播36秒就被抢光。去年扩大到7.07公顷,通过网红带货、采摘零售、超市供货,赚了二十多万元。今年,他将种植面积扩大至8公顷,静等丰收。

基地每天灵活用工十人左右,都是古日羊麻村的妇女。她们和才项吉、拉吉一样,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黄河水静静流淌,见证着河岸边正在发生的这场静悄悄的“农业革命”。才项吉常说:“从前总觉得高原长不出热带的甜,现在才知道,只要人敢想、科技敢闯,这片土地就敢给你惊喜。”这颗来自热带的“甜心”,不仅甜了游客的嘴,暖了村民的心,更铿锵地改写了青海农业发展的基因与版图。

(摄影:实习记者 张富昭 本报记者 张多钧 杨红霞 才贡加 潘 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东方新策略灵活配置混合C净值上... 东方新策略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东方新策略灵活配置混合C,代码002060)公布11月2...
长城行业轮动混合A净值上涨1.... 长城行业轮动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长城行业轮动混合A,代码002296)公布11月25日...
万家沪深300指数增强C净值上... 万家沪深300指数增强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万家沪深300指数增强C,代码002671)公布11月2...
山东理工大学最新或2023(历...   第一章总则   为深入实施“阳光工程”,确保山东理工大学最新或2023(历届)普通本、专科招生工...
齐鲁工业大学最新或2023(历...    一、总则   为进一步做好最新或2023(历届)招生工作,坚持依法治招,保证公平、合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