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近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九届“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项目“十五五”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治理现代化论坛在上海市委党校举行。会议由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共同举办。
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郑杨表示,“十五五”时期上海要走好金融中心能级提升之路。他认为,金融的价值,不仅在于规模的增长,更在于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与效能。要持续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充分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推动资本向硬科技和前沿领域集聚。要推动从“要素集聚”向“功能引领”跃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国际化,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等制度型开放新路径,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上海价格”体系和风险管理工具。要实现从“交易中介”到“价值共创”转型,加强产品创新与科技赋能,特别注重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在推进制度型开放的同时,加快构建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全面风险监测预警与防控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上海市重点智库(市委党校)首席专家、教授李琪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了系统性的阐述。他表示,领会和落实好全会精神关键在于坚持系统思维,全面和一体化地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民生、高效能治理与高水平安全的建设。面对当前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复杂局面,必须运用系统集成、辩证统一的方法来整合推进这四大方面的建设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在“十五五”时期有效应对风浪,牢牢把握和循势发挥战略主动,扎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伟业行稳致远。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吴建南教授认为,当前数字化建设正从追求速度与规模转向注重实效与协同,推动各类主体形成相互依赖关系,是实现协同增效的核心所在。政府、企业、部门与技术平台之间能否形成相互依赖,直接决定了数字化项目的成效与可持续性。为推动数字中国战略更好实施,应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地方政府探索技术融合与组织协同并重的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从建设系统到创造实效的实质性进步。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董幼鸿教授认为,从风险识别到责任落实的全链条制度构建,是实现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他表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风险防控的根本遵循,要在查清各类风险情况的基础上恪守职权边界,遵守法定程序,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法治化水平。要健全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干部片面追求安全而忽视发展的行为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推动领导干部统筹发展与安全。
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德君认为,战略规划对国家治理有结构性导向,战略规划可分为战略、大战略和总体战略三个类型,具有确立核心目标、优化行动路径、统筹系统变量的功能。战略规划能够对中长期发展进行结构性引导,是应对复杂挑战的重要治理工具。我国在实践中形成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都具有显著的总体战略特征,体现了战略思维与系统思维的深度融合。
上海市法学会海洋法治研究会会长杨华教授认为,“十五五”期间海洋强国建设将有五个重要转变:从近海走向深远海,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从科技创新迈向科技引领,从开发利用转为开发保护并重,从权益维护拓展至全球治理。他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发展深蓝科技、坚守人海和谐底线、推进系统治理、深化对外开放;二要擦亮上海作为海洋强国战略高地的名片;三要制定上海服务海洋强国战略行动纲要。
与会学者还就算法治理、企业出海、文明城市建设等前沿议题展开研讨,旨在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智慧碰撞,为“十五五”规划编制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原标题:《资讯 | 第五届治理现代化论坛聚焦“十五五”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刘迪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邓雅文 安昕爽 胡惠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