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近年来
有部分消费者在购买服饰后
藏着吊牌穿几天
再以“无理由”为由退回
变相“薅羊毛”
为防止这种“蹭穿”行为
许多商家将服装吊牌越做越大
甚至用“商品”做吊牌
引发广泛热议
据潮新闻报道,近日,江苏一位刚开男装网店的王先生,凭着一个奇思妙想意外走红:把鼠标垫、男士内裤、烟灰缸等实用物件做成服装吊牌。
王店主的创意,源于近期的一个热门话题。“有女装商家反馈,有的顾客会把衣服穿7天,吊牌不拆再无理由退货,商家就把吊牌越做越大,评论区有人说,男装也要有这么大的吊牌,就给了我灵感。”王先生表示,一开始只做了40块鼠标垫,很快就发完了,目前没有人退货。
王先生表示,截至目前已制作了内裤、袜子、鼠标垫、烟灰缸4种吊牌,“顾客下单时备注即可,只能选一样。”所有吊牌的成本都控制在10元以内。
此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有网友认为,这种“买一送一”的方式很值,且能有效防止“蹭穿”。
还有网友质疑,赠送的“吊牌”成本已经计入商品价格,是一种“捆绑销售”。
也有网友脑洞大开,给商家制作吊牌提供“新思路”......
据此前报道,为应对“蹭穿”,商家们从设计超大型吊牌,到为服装配备密码锁,各种“奇招”层出不穷。
另据央视财经报道,巨型吊牌的火爆,还衍生出了产业链。一位来自四川的吊牌生产商透露,她最早接触这门生意,是两年前,一位商户找她定制巨型吊牌。问及原因,就是经常遭遇“蹭穿”后的恶意退货。而换上巨型吊牌后,确实退货率有所下降。慢慢地,这成了女装商户间争相传递的“好消息”。大家都苦恶意退货久矣,今年“双十一”前三个月,找这位生产商咨询的商家就有上千个,巨型吊牌的订单量高达七八十万套。
消保委提醒
江苏省消保委指出,巨型吊牌防退货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或因部分消费者过度使用7天无理由退货规则,穿上完成旅游拍照、网红拍摄、集体活动后即退,致使商家作出如此之举;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商家在平衡自身利益与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局限性,未通过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尺寸数据、完善虚拟试穿技术等可持续方式平衡自身利益与消费者权益,而是采用“一刀切”的物理设障法,长此以往,不仅会加剧买卖双方的对立情绪,而且不利于线上服装零售行业的健康发展。
巨型吊牌不仅干扰正常消费者试穿时对衣物板型、舒适度的判断,甚至可能损坏衣物功能,进而损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若以巨型吊牌为噱头而行隐瞒商品关键信息之实,或将其异化为“霸王条款”的载体,更是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针对“吊牌升级”现象,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巨型吊牌防蹭穿,是巧招却非良药。俗话说良药苦口,改善网购环境,终究是要靠规则。
其实,《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已经明确规定,退货商品应当保持“完好”,服装类商品不完好的标准就包括“商标标识被摘、标识被剪,商品受污、受损”。目前的电商规则建设依然存在灰度空间,需要更进一步、更细致可操作的管理规范,让网购生态更加健康有序。
完善网购规则,既要给消费者提供便利,也要给商家吃下定心丸。比如,借鉴信用评估机制,对存在恶意退货行为的账号提高运费等收费标准;畅通商家维权渠道,提供举证、处理纠纷的专业服务;便捷商品上线二手交易的途径,减少消费者“只穿一次”的成本,也让交易更加透明。
大象新闻也发文称,更令人担忧的是,升级吊牌这种技术手段,成本也会在升级中不断叠加,而这部分额外增加的成本,势必会体现在商品上。这对于那些诚信的消费者来说何其无辜?并且此种“吊牌效应”已经产生了误伤。据此前报道,吉林一位邓女士发布了一段爬山视频,有网友发现,她的滑雪服上有一个吊牌未摘,因此遭遇网暴。可事实上,邓女士保留的吊牌是充满善意的失踪儿童信息卡。
真正的破局之道还是在于平台,以往单纯的“裁判角色”已经不适用于如今复杂的电商生态。要想结束这场闹剧般的“吊牌升级战”,还需平台设计更精细化的信用评价机制。至于吊牌,还是让它回归标识信息的功能吧。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