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羽扇观金工作室】
“借款15000元分12期,每期还款1506.93元,综合利率高达36%!”11月20日,一名借款人在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发起投诉,控诉微博借钱利率远超法定红线。11月23日,另一名借款人投诉称:“微博钱包催收人员威胁我,我有录音,从不良渠道得到我家人手机号爆通讯录!”
而在11月2日,还有借款人反映,平台以“借款人数过多”为由延缓放款,暗示“开个会员就秒下”,被迫支付293元会员费。截至目前,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微博借钱的累计投诉量已超过21000条。
密集的投诉背后,是助贷新规落地后微博借钱面临的合规拷问。今年10月1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正式实施,明确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24%的年化红线。
然而,财报显示微博2024年广告及营销收入同比下降2%,增值服务收入却逆势增长13%,达到2.56亿美元。在主营业务承压的背景下,微博借钱作为增值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5.9亿月活用户流量为持牌金融机构导流,其业务合规性正面临严峻考验。
助贷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业内人士指出,过去5年助贷机构获客成本上涨6倍,新客户转化成本最高达近3000元。在监管趋严、资金供给收紧的双重压力下,高息助贷业务资金合作报价已涨至10%以上,部分中小银行明确表示暂停助贷业务资金供给。中小助贷机构面临“资质清理、资金合作门槛提升、技术能力不足”三重压力,行业洗牌加速。微博借钱能否在这轮整顿中顺利转型,取决于其合规整改的力度与速度。
利率迷雾与隐性收费:综合成本最高达36%
“综合年化成本7.2%起”——这是微博借钱在APP首页及应用商店的标准宣传语。然而,多位借款人反映,实际综合年化成本多在18%-24%之间,甚至更高。
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11月20日,一名借款人投诉称:在微博借钱18000元,分12期,每期还款1808.32元。经计算,两笔借款的综合利率均达到36%,包括利息加担保费,远超新规规定的24%红线。
抬高综合融资成本的,还涉及会员费、担保咨询费等隐性收费。
一名借款人投诉称,其在微博借钱平台借款时,平台以“借款人数过多”为由延缓放款,同时暗示“开个会员就秒下”。在这种紧迫感下,该借款人被迫为两笔借款分别支付了205元和88元的会员费。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会员费竟然是“一单制”——一个借款的会员不能在下一个借款订单中使用。
此类通过“会员融担费”等模式规避监管的行为,正是助贷新规重点整治的对象。新规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与借款人约定贷款金额、利率、期限、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贷款年化利率应包括综合融资成本中各组成部分的年化利率和总利率。业内分析认为,这意味着此前通过拆分利率、隐藏费用的做法将难以为继。
个人信息“裸奔”,合规风险待解
除利率问题外,微博借钱的信息授权机制同样备受争议。据调查,微博借钱的《个人信息使用授权书》要求用户借款时需一次性同意将个人身份信息、通信记录、通讯录、征信数据等敏感信息,共享给60家合作机构。
这60家机构包括银行、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保险公司、征信服务机构、助贷公司、科技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云服务商等,其中部分机构与借贷业务关联度并不高。
业内分析认为,将用户信息共享给保险公司等与借贷业务关联度极低的机构,存在将借贷业务与保险销售业务捆绑的嫌疑。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导流至保险公司,可能面临营销轰炸,增加不必要费用。更令人担忧的是,因信息共享链条过长,存在用户信息被二次、三次共享的可能,进而导致个人信息大范围泄露。这种过度授权模式也为暴力催收提供了便利,有投诉称“逾期1天即遭高频催收,通讯录好友被骚扰”。
微博借钱还存在支付与信贷“混营”的隐患。公开信息显示,微博借钱的运营主体为北京微聚未来科技有限公司,而微博钱包由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北京Hehson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运营。
Hehson支付将借钱模块内嵌于微博钱包首页,用户完成支付账户实名认证后可直接触发信贷申请流程,形成支付入口与信贷服务的“场景捆绑”。
根据相关要求,支付机构应专注支付主业,未经批准不得从事其他需审批的金融业务。微博钱包置顶“借钱”功能,拥有支付牌照却倾向信贷服务业务,这种混营现象可能引发资金流向不透明、用户数据滥用等风险。
助贷新规的落地,标志着行业进入“强监管、重质效”的新阶段。业内人士指出,新规实施后,助贷行业洗牌进程将明显加速。中小助贷机构面临资质清理、资金合作门槛提升、技术能力不足三重压力,尾部平台将被迫离场。
对于微博而言,在广告主营业务承压、增值服务成为增长引擎的背景下,微博借钱的合规转型显得尤为关键。无论是利率透明化、个人信息保护,还是支付与信贷业务的边界厘清,都将直接影响其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新规之下,微博借钱如何根除顽疾、实现合规经营,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