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孙COP30落幕:会场内外的期待与落寞
创始人
2025-11-24 18:00:59

周六早晨的太阳已初露锋芒,一场马拉松式的谈判终于走向了尾声。当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0届缔约方大会(COP30)在巴西亚马孙雨林城市贝伦落下帷幕,结束了这场年度最大规模、持续近两周的全球气候大会——比原定的闭幕时间晚了一天。

在当地时间11月22日的闭幕式上,COP30主席安德烈·科雷亚·多拉戈宣布,大会通过新的有关气候行动的总体协议——《全球动员:团结协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Global Mutirão: Uniting humanity in a global mobiliz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呼吁各国“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加速气候行动。

这场大会在开幕前就备受瞩目——首次在亚马孙雨林召开的气候大会、《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之际的一届COP、聚焦“落实”承诺的一场大会、首次没有美国代表团参会的一届气候大会——然而最终的结果仍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有气候行动人士认为最终的协议堪称“软弱”,因其只字未提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化石燃料,其他方面的行动力度也远远不足。但也有些国家对成果感到满意,因其作出了更多的气候融资承诺,在气候适应、损失与损害基金等方面也在推进落实。

不管过程多么艰难,联合国仍在努力传递积极信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在COP30闭幕之际表示,“一种新的经济正在崛起,而旧的、污染严重的模式已走到尽头。”联合国称,COP30标志着气候雄心和全球团结迎来了一个转折点。

巴西贝伦COP30会场门口。受访者供图

低头的COP30主席

“今天的闭幕式其实有些戏剧性,COP30主席多拉戈基本一直低头敲槌——念完一个文件名就马上敲槌,几乎没有抬头看看台下的反应。”当地时间11月22日,绿色和平东亚分部全球政策顾问姚喆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了她在现场的观察。

台下的反应是多拉戈不忍看到的。COP30原定于当地时间11月21日闭幕,但由于各方分歧众多,谈判一直持续到11月22日清晨。之后,原定于11月22日10点召开的闭幕大会,又经多次推迟,直到大约13点20分才正式开始。

姚喆说,最后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化石能源转型等议题上,欧盟等方面一直对最终决定中关于化石能源转型、气候减缓、国家自主贡献(NDC)等内容不满。但为了最终能够达成共识,各方还是做了一定的妥协,“只不过,争吵之后的决定并未提升太多。”

姚喆已连续九年跟踪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今年的大会焦点不在谈判而在落实,但她认为过程并没有比以往更加轻松。她说,今年的主席国巴西可以说是在一个非常困难的大环境下去努力“挤成果”,因此最终的成果可能看起来缺乏亮点,但每一条的实现都很不容易。

其中,“化石能源转型路线图”未能纳入最终协议中,让许多人感到不满。这项由主席国巴西提出的倡议得到了超过80个国家的支持,但由于难以弥合各方分歧,最终被删去。协议仅提及COP28上通过的“阿联酋共识”,即呼吁“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在当地时间11月22日下午的闭幕式上,化石能源议题一度导致进程中断。

在弥合减排行动与《巴黎协定》提出的1.5摄氏度温控目标的差距方面,大会仅确立了一项将于下届会议提交进展的“全球实施加速器”机制,许多人认为其力度远远不够。今年是各缔约方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的年份,但分析指出,目前的气候承诺与实现1.5摄氏度温控目标之间的差距仍然巨大。最终,各国仅承诺“通过集体合作做得更好”。

闭幕会上的COP30主席多拉戈。视频截图

但COP30也达成了一些积极的进展,这项一揽子协议核心在于扩大气候融资规模并加速落实《巴黎协定》。最令许多处于气候变化前线的国家代表感到欣慰的是,最终的协议呼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适应资金支持到2035年前增至三倍,以帮助脆弱国家适应不断加剧的极端天气。

大会的另一个亮点成果是通过了一项旨在推动包容性转型的“公正转型机制”,在多拉戈宣布这一点时,现场掌声热烈。公正转型是主席国巴西的一个焦点,也是发展中国家的核心诉求之一。此外,全球适应目标取得突破,大会批准了“贝伦适应目标”,包含59项适应指标。有分析称,这标志着全球适应目标正式进入运行阶段。

“对于COP30最终的文本,各方仍有许多不满意见,这也是大会最终拖堂,且闭幕式也出现插曲的重要原因。”姚喆指出,即使COP30主席手中的木槌已经敲下,由于国情不同、利益不同,总会有一些国家表示不满。但是,“不管是技术性还是政治性谈判,最后能够形成一个共识——不管这个共识是大是小,在当前局面下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她说。

主席国巴西也在努力弥合各方意见。多拉戈在闭幕式上宣布,他将牵头制定两项自愿路线图——一项是旨在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淘汰化石能源的“化石能源转型路线图”,另一项是旨在阻止并扭转森林砍伐的“毁林治理路线图”。他表示,首届旨在终结化石能源依赖的会议将于明年4月在哥伦比亚举行。

COP30被外界称为聚焦于“落实”的COP,大会没有加入更多新议题,而是着眼于推动落实《巴黎协定》以及前几届大会形成的共识。全程参与了本届大会的姚喆指出,第一周的大会实际上相对沉闷,由于领导人峰会被提前到了11月6日-7日举行,大会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到技术性谈判环节。

到了第二周,主席国巴西突然“发力”,提出希望在周二(11月18日)结束大部分的谈判内容,周三敲定主要的政治性共识,剩下两天再进行一些技术性的调整。“这种突然的加速安排是从未见过的,但显然也是非常困难的,最终也没能按这个时间表达成一致。”姚喆说,但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巴西希望达成共识的努力和决心。

COP30闭幕会现场。视频截图

缺席的美国政府

在谈判之外,本届大会的一大看点就是缺席的美国。姚喆认为,在美国政府缺席COP30且在气候治理领域严重倒退的背景下,全球气候谈判应该如何进行,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

COP30召开前一周,美国白宫宣布不会派遣联邦代表团参会,终结了外界对于美国代表团是否会缺席贝伦的种种猜测。这是美国自联合国气候大会举办30年来,首次在国家层面缺席。最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等民主党人出席了大会。

没有人会对美国代表团的缺席感到意外。今年1月,特朗普在开启第二个总统任期的首日,便再次启动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程序——这一幕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也出现过。

不仅如此,特朗普还系统性地否认气候变化,支持继续开采油气,打击新能源汽车,攻击气候科学……许多人称,历史碳排放量最大的美国,正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开倒车”。而这种倒车,将严重影响全球气候治理的走向。

姚喆说,特朗普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去贝伦参会,一方面是好事,这样美方就不会影响到整体的谈判进展;但另一方面,美国的缺席会直接导致气候资金的缺口明显增大。此外,美国政府的不在场,一定程度上导致COP30出现了明显的领导力缺失的情况。

气候融资一直是全球气候谈判中最敏感、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在去年的巴库COP29大会上,各方达成了新的集体量化资金目标(NCQG),即到2035年前,发达国家每年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3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

这一融资目标远少于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每年至少1.3万亿美元”的目标,但外界认为也算是一大进展。姚喆指出,目前美国直接缺位,同时没有其他有实力的国家有意填补这一空缺,这就导致资金问题将成为一个覆盖在不同议题之上的深层次隐患。

本届COP的另一个“插曲”在于COP31的主办权之争。此前,澳大利亚和土耳其都提出申办COP31,而按照规定,两国若不能达成妥协,将默认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总部所在的德国波恩获得主办权。直到COP30即将闭幕,澳大利亚方面才最终决定放弃COP31主办权,同意由土耳其主办此次大会。

姚喆表示,澳大利亚和土耳其的COP31主办权之争也是本届大会的一个焦点,两国相争不下,谁也不愿意主动放弃。而在COP30现场,两个国家馆紧紧挨着对方,双方在大会期间不停地提供免费咖啡、茶,导致这两个国家馆每天都在排大队。“氛围非常微妙,也算是本届大会的一出场外‘大戏’。”

据央视新闻报道,COP30通过的大会文件显示,土耳其将主办COP31,同时由澳大利亚派代表担任谈判主席。澳大利亚于当地时间11月23日发布声明确认这一点,并表示将在COP31大会举办前召开特别会议,关注气候变化对地区造成的实际影响。

COP30会场内的抗议活动。受访者供图

“混乱”的贝伦COP

COP30于当地时间11月10日在贝伦开幕,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首次来到巴西,也是首次来到亚马孙地区。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届COP大会,许多参会者首先想到的都是“混乱”一词。

来自中国的李飞(化名)是一家非政府组织的南美区负责人,为了在COP30期间举办一场关于可再生能源的边会,他从常驻地智利圣地亚哥来到了贝伦。11月18日,边会办完后李飞就提前离开了贝伦。他先乘飞机飞到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再转机前往圣地亚哥。

谈及参会感受,李飞觉得并不是很美好。来到贝伦前,李飞就被贝伦物价飞涨的程度惊到了,尤其是住宿方面,酒店难抢,价格更是天价。据他介绍,贝伦的酒店行业协会要求每个房间至少要连续订10天,每天价格在800-1400美元(5687-9953元)不等,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有点儿难以承受。

“贝伦正常的旅客接待能力大概只有五千人,但这次至少要涌入数万人,还不包括主办国的支持团队。”李飞对新京报记者说,对贝伦而言,这显然有点儿难以承受。好在,他最终住进了中国生态环境部统一租赁的公寓内,价格为每天300美元。

来到贝伦之后,热带雨林的湿热,和不时而来的暴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空闲时候,李飞也去贝伦的街上走了走,品尝了巴西的烤肉等美食。在他看来,贝伦的城市发展水平其实不高,但老百姓都很乐观。

但对于“大棚”中的COP30,李飞的感受并不好。他指出,会场是巴西政府在一个旧飞机跑道上建的临时建筑,是一个钢结构大棚,制冷效果很差,因此场馆内非常闷热。此外,由于很多边会馆都开着音响,现场非常吵闹,难以听清嘉宾的发言,这使得边会效果大打折扣。

这是李飞第一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他印象很深的一点是,这是少有的不用穿正装参会的一次国际大会。在COP30现场,穿正装的参会者少,光臂膀的土著人群多。由于天气过于闷热,主席国巴西特意提醒大家,不用穿正装参会。

“现场体感温度大约有30摄氏度,单穿件衬衫都很热,别说西装了。也因此,现场的扇子很受欢迎。”李飞说。“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小插曲,譬如会场多次被巴西本地的示威游行团队占领,导致有时候无法正常进入会场。”

对于COP30会场内的“乱”,辛阳(化名)颇有同感。辛阳是一家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已连续多年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但巴西的这届,是他近些年来参会感受最差的一届。

闷热的天气、简陋的会场、刺鼻的味道、每天下午的暴雨……在贝伦待了快两周,辛阳几度觉得要坚持不下去了。他对新京报记者说,贝伦COP30主会场显然是匆忙搭建好的,第一周前几天很多不在“主干道”上的国家角都还没完工。

不过,他也指出,这届大会的现场活动很丰富,也很具有亚马孙雨林特色——每天现场都会有很多原住民,有的参会、有的游行,有的还会表演。另外,会场门口还有很多小商贩售卖贝伦本地的传统饰品,这让这场国际大会很“接地气”。

但若说对这届COP印象最深的,许多参会者表示,还是当地时间11月20日会场内的一场突发大火。当地时间11月20日下午,COP30蓝区突发大火,现场数万名参会者被迫疏散撤离,当天下午的议程也被迫中断。虽然当天晚上会场又重新开放,这场突发的大火仍令许多人心有余悸。

COP30场馆内。受访者供图

“希望世界不再仅仅将亚马孙视为一片森林”

对于COP30现场突发大火,来自巴西帕拉州东北部城市阿巴埃特图巴的利迪亚尼感到很无奈。

阿巴埃特图巴是一个距离贝伦大约两小时车程的地方。因为在贝伦工作和学习,利迪亚尼周中都待在贝伦,周五晚上再回阿巴埃特图巴的家。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利迪亚尼也参与到了COP30中,随时准备为参会者提供帮助。

她对新京报记者说,现场起火后,消防员、警察、医护人员都第一时间赶到,扑灭了火灾,同时为有需要的参会者提供了服务。她一再强调,一切都及时得到控制,巴西政府也做了所有准备以应对任何突发情况。

利迪亚尼对亚马孙地区有着很深的感情。“在亚马孙地区,雨水总是连绵不断。而在贝伦,下午总会有一场雨。”利迪亚尼在谈到亚马孙地区时,语气中是满满的自豪——即使是谈到许多游客不太适应的雨水。

她说,参与COP30这场全球盛事,对于生活在帕拉州的亚马孙人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体验。“对于我们亚马孙人来说,我们的生活长期受制于自然。”利迪亚尼表示,“因此我们对于气候变化和过度的森林开发都感到担忧,这片广袤土地上的自然资源正在被肆意滥用。”

美国拉丁美洲研究协会出版的《美洲季刊》指出,泛亚马孙雨林地区占地面积达到830万平方公里,横跨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等8个南美国家和法属圭亚那一个海外领地。在这个地区生活着近4700万人口。

其中,巴西占地面积最大,达到整个亚马孙雨林地区的60%,被称为“亚马孙法定区域”。据巴西主导的科研项目“亚马孙2030”发布的《2025年亚马孙概况》,在巴西“亚马孙法定区域”,住着大约2670万人口,他们面临着森林砍伐、贫困、暴力等诸多问题。

根据这份报告,截至2024年,巴西累计砍伐的森林面积达到了85.7万平方公里,占亚马孙生物群落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的21%。同时期,记录在案的火灾热点大约有200万处,其中帕拉州和马托格罗索州的火灾数量最多。此外,非法采矿、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也极为严重。

在亚马孙地区,大部分人口都住在城市内,但其基础设施仍非常不完善。在系统中登记的房屋中,仅有19.3%拥有污水处理系统,而巴西其他地区的比例为60.2%。亚马孙地区的贫困率、凶杀率也远高于巴西全国水平。

利迪亚尼希望通过举办COP30,能让世界更加了解亚马孙,同时也推动让亚马孙发展得更好。“亚马孙地区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投资,当然,前提是避免对亚马孙生物群落造成重大影响。”她说,希望世界不再仅仅将亚马孙视为一片森林,而是意识到,这里有很多人依靠森林而生存。

“没有了亚马孙雨林,地球的气候生态会变得更糟糕。对我们而言,也无法继续生存,因为我们的所有生活都依赖森林里的自然资源。”利迪亚尼说,“亚马孙地区是一个独特的地区,有着丰富的生物群落和文化传统。”利迪亚尼希望所有参会者能够用心体验亚马孙雨林地区,在贝伦、在帕拉州留下美好的回忆,了解并传播亚马孙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也是因此,对于COP30最终达成的协议,利迪亚尼并不是很满意。她认为,协议中对亚马孙地区的支持还很少。一些参会代表希望在最终协议中加入“在2030年前结束森林砍伐路线图”,但最终失败,协议中仅强调了“保存、保护、恢复自然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不过也有观察人士认为,巴西在贝伦气候峰会上正式启动了“永远的热带雨林基金”(TFFF),可以算是在保护热带雨林和原住民权利方面的一个胜利。这个基金共有34个拥有热带雨林的国家签署了基金宣言,涵盖了发展中国家近90%的热带雨林。

这项基金的目标是筹集1250亿美元资金用于保护森林,其中250亿来自公共资金,1000亿来自私募资金。在COP30召开期间,巴西、印尼、德国、挪威等国家已作出资金承诺,虽然还远未达到目标金额。

利迪亚尼仍认为不够。她说,当人群散去,“可能只有我们这些真的生活在这里的人,才是最关心保护亚马孙的人……我们正在教育我们的孩子和青少年保护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希望所有其他参会者也能这么做。”

“人类需要进步,但也需要动植物才能生存。因此,希望你们在这里度过愉快的时光,也希望你们能帮助我们保护这片雨林,这里是众多动植物,也是我们的家园和庇护所。”利迪亚尼想对所有来贝伦参会的人说。

新京报记者 谢莲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赵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025年智能Agent平台推... (来源:衡水日报)转自:衡水日报当前,企业客服普遍面临人工成本高企、高峰时段响应滞后、多业务系统集成...
产业精炼:AI应用终结泡沫论,... (来源:格隆汇APP)来源:格隆汇最近市场上关于AI泡沫的持续广泛争论甚至上升到科技牛质疑。一边喊“...
这家风电企业涉信披违规等问题,... (来源:龙船风电网)近日,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力传动”或“公司”)发布《关于收...
焦点复盘市场现久违普涨反弹,商... 转自:财联社财联社11月24日讯,今日66股涨停,20股炸板,封板率为77%,中水渔业7连板,国风新...
集智股份(300553.SZ)... 格隆汇11月24日丨集智股份(300553.SZ)公布,控股子公司杭州谛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