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颜 芳
从2021年1月1日到2025年11月24日,总共1789天,离“十四五”收官指日可待。
曾记否,那日畅想未来五年的激情和向往?
回望,对过往五年,要用什么样的文字、什么样的图画、什么样的旋律?
对一座城市,对身居其中的人们,这是怎样的五年?
南京的五年,从各方面看,都是昂扬向上的一条线!
就像登山,每一步都不容易,每一步都只是一小步,时常面临滑落,面临掉队的惊险和挑战,多少艰难险阻。回头望,纵然跌跌撞撞,曲曲折折,规划中的章节落在实践中,是一段峰回路转、向上攀登的壮阔征程。最终,所有的曲折都化作了奋进的坡度。
明明只是初见,却更似重逢。社交媒体上,无数游客如此表白。这些流淌在网络上的共鸣,比任何数据指标都更深切地抵达一座城市的魅力内核。
城市营造,南京最见功力。多少个五年规划接续,步步为营,从商贸中心到小街小巷,放眼全国,南京老城区风华独绝,其古今交融的活力与魅力堪称典范,为“何谓城市灵魂”提供了最为生动的注解,而背后是城市更新、产业焕新、社会治理的共同发力。
五年前的新客,如今已是深植南京的城市合伙人。从最“远”的两端看起,六合创新港吸引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数控机床企业与南航携手参与国产大飞机制造,打破国外垄断;高淳生态价值“变现”玩出新花样,立志打造让年轻人“横着走”的青年友好之城。
在产业上,雨花台区软件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占全市35%、全省20%,有力支撑南京首个万亿产业;建邺区金融业增加值保持全市第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企业数增长近3倍;郊区成为城市产业新增长极,溧水“十四五”期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中心城区各展所长,“最南京”的秦淮区,年接待游客总量突破8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30亿元,位列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榜首;鼓楼区平均一年跨一个百亿级台阶,成为南京首个GDP破2000亿元的主城。
过往五年,城市以细水长流的务实之功,浸润百姓生活的日常。玄武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1年全省领跑,连续上榜全国幸福百强区;浦口区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100%,地表水环境质量全省前列、全市第一。老山物种达2081种(不含水生生物),占全省一半左右;栖霞区建成全市唯一“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区”,创建全国首批完整社区。
江北和江宁是强有力的支撑,江北新区全域GDP较2020年增长超1/3,今年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数全省领先,正全力推进扬子江产业科技创新试验区和新主城建设。江宁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全省居首,规上工业总产值连上两个千亿台阶,今年有望突破5000亿元。如果说江北新区是拥抱时代的“创新潮头”,江宁则是底蕴深厚的“智造高地”,两大核心引擎共同驱动南京迈向更高能级。
“十四五”的航程,正驶向规划的彼岸。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字路口,以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蓬勃涌现,当AI开始重组服务业,当算力、数据和新型能源成为新的生产资料,对南京来说,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科教资源,地处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两大“经济纵轴”的交会点,有条件成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端产业的“蜂巢”,有条件去争夺数字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往前,畅想未来五年,告别硬拼规模的“增量扩张”,转向争夺软实力的“质量升维”,未来的城市赢家,一定是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有机生命体。
近千万人口,两万亿经济规模,从高地再出发,南京已蓄满能量,开启下一段更高质量的攀登。
上一篇: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下一篇:滇中引水攻坚克难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