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红霞) 11月21日,记者从“‘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专场新闻发布会获悉,“十四五”期间,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全力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多元转化机制,通过制定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规划、推动群众就业与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形成“生态惠民、共建共享”路径,6400余户2万余名农牧民受益,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实施提档升级工程,“倒湖茶”公路建设和景区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建成青海湖生态旅游指挥调度与生态网络感知监测监管基础平台,实现重点区域监测全覆盖。
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建立“观景点+村集体+牧户”等利益联结机制,目前,12个规范化生态观景点及核心景区辐射带动环湖地区8个乡镇20个村6400余户2万余名农牧民直接或者间接受益,解决1000余人就业。
环湖设置2931名生态管护员岗位,落实7893万元草原生态奖补、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资金补助,受益群众达4106户。
今年以来,环湖区域12个生态观景点接待游客187.4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78.26万元,较上年分别增长5%、17%,群众通过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旅游服务就业、土特产品销售、分红等渠道获得稳定收入,形成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运营新模式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态富民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