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开罗,这片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于今年11月4日迎来了它最耀眼的新星——大埃及博物馆(Grand Egyptian Museum,GEM)。这座筹备超过二十载、耗资数十亿美元的文化殿堂,甫一亮相便以其史诗般的体量和科技赋能的叙事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埃及热”风潮。
开篇与永恒
“我得说,走进来的那一刻,我的心跳漏了一拍。”来自美国的游客在她的博客上记录着初次拜访的震撼,“那种感觉就像你突然被拉进了一个横跨五千年的故事里,而你站在了最恢弘的开篇。”这种强烈的感官体验,源于博物馆独特的选址和建筑设计。大埃及博物馆坐落于尼罗河冲积平原和吉萨高原的交汇处,利用地形近50米的落差,使建筑如同悬崖般建在了沙漠高地的边缘。
这座由华人建筑师彭士佛与爱尔兰妻子共同创办的“Heneghan Peng”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博物馆,在整体方案中,极力将体量向下压,确保建筑不会遮挡吉萨金字塔群的视野。而当清晨的阳光轻柔地射向那面横跨600米的巨大玻璃幕墙时,由大型三角形几何构造组成的墙体就会产生丰富的光影折射。透过这面墙,游人的视线被引导至不远处静默耸立的胡夫、哈夫拉和孟卡拉三座金字塔。博物馆的视觉轴线与金字塔群精确对齐,确保金字塔成为参观全程中恒定的背景和历史的参照物。建筑师彭士佛曾这样描述他们的理念:“我们就像考古学家,揭露已经存在的东西,我们让人们看到事物本身。”
参观者步入大埃及博物馆的旅程,从广阔的广场开始。而古埃及历史的第一幕,则由一尊重达83吨的红色花岗岩巨像所掀开——这便是新王国时期最伟大的法老之一: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这尊高约11米的巨像,如今作为博物馆的“迎宾大使”庄严地矗立在中庭,以其磅礴的体量和精湛的雕刻工艺,奠定了整场文明之旅的基调。在巨像对面的墙体上,设计者甚至精心测算了一个窗口,以复制每年2月22日“太阳节”时,阳光穿透阿布辛贝神庙照亮国王脸部的奇观,将古老的宗教仪式感融入了现代空间。
穿过巨像区域,前往主展厅的通道是一场向上延伸的庄严序曲——“大阶梯”(Grand Staircase)。这座落差达50米的宏伟阶梯,两侧布置着多达87尊古埃及国王和神祇的雕像。游客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如同经历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加冕礼,逐步从人类世界走向神祇与法老的历史高度。当游客最终到达阶梯顶部,便会迎来最为震撼的一刻:三座金字塔以完美的几何轴线,完整地呈现在眼前,完成了古代智慧与现代建筑的跨时空对话。
毫无疑问,主展厅的核心光芒聚焦于图坦卡蒙(Tutankhamun)法老。这是埃及考古史上迄今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法老陵墓,也是最豪华的法老陵墓,其5000余件随葬品首次完整地集中在同一展厅向世人展示。这位生平短暂而神秘的第18朝法老去世时不过19岁,却留下了一个文明的缩影。他的墓葬的影响甚至超越了他的生前功绩。正如发现陵墓的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曾精辟地总结:“图坦卡蒙一生最出色的贡献就是他死了,并且被很好地埋葬。”
展览按照清晰的叙事线索精心排列,从法老的战车、仪仗匕首,到他日常使用的王座、精美饰品以及日用器皿依序展开。游客的参观路线仿佛是一部倒叙的电影,重现了这位少年法老的短暂生命轨迹,从世俗权力到信仰永恒的全部旅程。
科技与传承
为了避免传统博物馆的呆板与疏离感,大埃及博物馆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彻底激活了古埃及的历史场景。博物馆内导入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乃至混合现实(MR)技术,让历史不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故事。
在众多高科技“彩蛋”中,“金字塔的起源:混合现实体验”是极具话题性的焦点。通过尖端的混合现实技术,游客可以佩戴MR头戴设备,步入古埃及人关于死亡、埋葬和重生的信仰世界。在这场体验中,参观者可以亲眼见证金字塔建造背后令人叹为观止的工程奇迹,历史场景被叠加在现实环境中,并由埃及知名演员艾哈迈德·赫尔米(Ahmed Helmy)进行旁白讲解,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吸引力和沉浸感。
与之呼应的是图坦卡蒙沉浸式体验区。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VR技术,重温1922年11月26日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首次窥见墓室的发现时刻。戴上头戴设备,观众能够体验到当年烛光跳动、灰尘飞舞以及阿拉伯语和英语混杂的惊呼声,仿佛置身于那段历史性时刻的考古现场。此外,在特定的沉浸式展区,游客还可以通过全息投影和先进的数字显示系统,动态观察古代象形文字、宗教仪式和生活场景的重现。博物馆专门设立了九个专属数字显示走廊,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历史文物与现代叙事技巧无缝融合。
如果说这些沉浸式体验是为成年人设计的时光机,那么博物馆深知文明的延续需要从下一代开始。因此,在主博物馆之外,特别设立了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专门区域,即儿童博物馆。
这座儿童博物馆采取了与主展厅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它不再强调肃穆和距离感,而是将古埃及的知识转化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互动装置和体验活动,鼓励孩子们主动探索。它被设计成一个充满活力、互动性强的空间,其活动区域细致地划分为接待区与探索区,并根据年龄进行分组。
学龄前儿童可以参与传统的游戏和微型历史场景(如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搭建;而面向6至13岁小学生的区域则涵盖了娱乐与文化两个部分。这座“小法老学院”所扮演的角色,是点燃下一代对历史的热情,确保古埃及文明不仅仅存在于玻璃展柜中,更活在埃及青少年的血液与自豪感中,播下文化延续最坚实的火种。
此生与来世
古埃及文明留下的艺术品,几乎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驱动力而运行:宗教,因此一些学者将其艺术称为“来世的艺术”。古埃及人对永恒(Djed)的追求以及对死后重生的笃信,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塑造了他们森严的社会等级。永恒象征着稳定和生命力,是古埃及宗教与王权体系的重要标志,它不仅贯穿雕塑和建筑,也体现在陪葬仪式中。
这种信仰的核心在于“来世的准备”。古埃及人相信,人拥有灵魂的多个面向,最重要的包括“卡”(Ka,生命力)和“巴”(Ba,人格化灵魂)。为了确保死者能够顺利复活,卡和巴必须能够识别并重新进入被完美保存的肉体,即木乃伊。因此,所有的雕塑、绘画和壁画,都不是为了艺术美学而存在,而是为了功能性——它们是死者在来世的“身份证明”和“替身”,必须以最清晰、最完整、最永恒的方式呈现。
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古埃及艺术发展出了著名的“正面律”(Frontality Law)。这种法则规定:表现人物时,头部必须侧面,以突出额头、鼻梁、嘴巴等易于区分的特征;眼睛必须正面,以确保神祇能够清晰“看见”死者;而肩部及身体上半身则需正面,以便完整展示躯干和肢体的结合;腰部以下又回归侧面,以呈现双腿和脚部的完整姿态。这种组合看似“拧巴”,却是为了在视觉上提供最完整的信息——它不是为了展现某一时刻的姿态,而是制作一份精确的“生命地图”,确保来世重生顺利进行。
同样,人物雕塑也追求静态、秩序和不变。无论是坐着的人手放在膝盖上,还是站着的人左脚向前一步、双手垂下或放在胸前,面部几乎都没有表情,显得冷漠而超脱。
在大埃及博物馆中,这种古代艺术对永恒的追求,与建筑本身褶皱般不规则的、充满现代感的几何设计,形成了强烈的碰撞反差和古今对话。在考古学家萨利玛·伊克拉姆(Salima Ikram)看来,这座新的博物馆“是串联现代智慧与绵延数千年埃及不朽‘史诗’之间的桥梁”。游客在走过站满神祇雕像的巨大阶梯后,透过落地玻璃幕墙遥望金字塔,那一瞬间,数千年的信仰、艺术和时光似乎都被连缀汇聚在了一起,共同讲述着一个关于人类对永恒的探索故事。
大埃及博物馆象征着当代埃及人向世界发出的最热情、最自信的邀请函。它在吉萨高原上竖起了一面现代的旗帜,以科技和创新向古老的文明致敬。
原标题:《大埃及博物馆:与伟大文明对话》
栏目主编:刘畅 文字编辑:余润坤
来源:作者:文汇报 刘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