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无锡日报
原标题:纪录片《风雨国学魂——寻找无锡国专》创作座谈会在锡召开
让无锡文脉“看得见”“传得开”
当《风雨国学魂——寻找无锡国专》在第31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上斩获“系列片好作品奖”的捷报传来,一场聚焦文化传承与影像表达的创作座谈会在江南大学长广溪宾馆温情启幕。
三方联动 塑文化传播标杆
这部纪录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中共无锡市梁溪区委员会、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报送,从千余部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不仅获得了国家级荣誉,还入围了2024年度江苏优秀文艺成果的殊荣,彰显了这部文化精品的艺术高度与传播力度。现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作团队、专家学者、国专后人与省市宣传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回溯寻访之路,解码这部纪录片何以让国学记忆重焕生机,让无锡文脉“看得见”“传得开”。
用影像记录一段被淡忘的教育史,通过教育先贤的治学故事,让“敦品励学”的国学精神有了可感可知的载体。 作为深耕无锡本土文化的重磅作品,《风雨国学魂——寻找无锡国专》的成功堪称“创新机制+匠心创作”的典范。该片创新性采用“央地媒体合作、广电报业合作、传媒与属地合作”的三方联动模式,通过整合优质传播资源,更好擦亮无锡文化品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高质量文化产品探索出可复制的新路径。
这一作品创作的创新之举也获得了行业权威认可: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已举办31年,是国内纪录片领域最具影响力、权威性和专业性的活动之一,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其“系列片好作品奖”的荣誉,标志着该片在艺术水准与传播价值上获得业界高度肯定。而此前入围的2024年度江苏优秀文艺成果名单,更印证了这部作品在省级文化领域的标杆地位。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摄制组,更属于无锡国专那些‘继绝学、开太平’的先贤,属于每一个守护文化根脉的人。”座谈会上,主创人员难掩激动。这部6集纪录片的背后,是历时两年的精心打磨,是摄制组走访10个省份、10余所高校,与50余位专家学者、国专后人的深入对话。摄制组抢救性地收录了沈燮元、陈征等国专学子的口述历史,挖掘整理出300余件校史档案、手稿等一手资料。
影片采用数字建模、4K修复、场景还原等现代影像技术,立体再现了无锡国专从1920年创办至1950年调整30年的风雨历程。其中,湘桂大撤退中师生“扁担挑书、破庙授课”的壮烈场景,通过手绘动画与史料结合的方式震撼呈现,让“北有清华国学院,南有无锡国专”的文化赞誉传遍全网。
光影铸魂 现国学守护之路
纪录片《风雨国学魂——寻找无锡国专》是一部有温度、有风骨的作品,让观众读懂了国学何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底色,为民族文化保存了一份鲜活的“精神档案”。该片以“寻找”为叙事主线,通过《风雨》《办校》《种子》《先生》《内迁》《岁月》6个篇章串联起无锡国专的传奇生涯,既有宏大背景的历史勾勒,也有细腻动人的个体叙事。
“整个片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把一条条的线给说清楚了。”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无锡国专第三代弟子陈正宏表示,从文化底蕴上说,这个学校为什么能够建立?唐文治先生在困难的时境下,何以能够坚持办学?这部纪录片把它们说得很透。影片聚焦唐文治校长“敦品励学”“正人心,救民命”的办学主旨,再现钱基博、朱东润等学术泰斗“半薪不受、冒险授课”的师者风范,更通过珍贵口述史料,还原了国专学子的精神传承:南京图书馆原研究馆员沈燮元(国专1948届毕业生)追忆唐文治校长“唐调”吟诵《诗经》的场景,将“敦品励学”的校训融入毕生坚守;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陈征(国专1949届毕业生)坦言,国专“认真不马虎”的严谨学风,支撑他成为“国内系统讲解《资本论》第一人”;97岁高龄的施剑青先生(国专沪校毕业生)沿用国专教学方法育人数十年,设立“草根助学奖”,用行动诠释“脚踏实地不负所学”的信念。
片中诸多后人视角更添温情:唐文治曾孙唐德明追忆先祖“守护传统文化”的办学初心,梁漱溟长孙梁钦元讲述祖父牵头成立校董会、破解办学困境的往事,王蘧常长孙王晓洪深情讲述唐文治临终前托付恢复国专的遗愿。这种“历史场景+后人口述+专家解读”的叙事结构,让这一文化符号跃然屏上,正如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片中评价:“无锡国专在文化连续性上的贡献不可估量,这正是它在今天依然能打动我们的原因。”
多维传播 国专精神浸润人心
自2024年底在CCTV-9纪录频道、央视频同步播出以来,纪录片《风雨国学魂——寻找无锡国专》全网播放量超3000万,引发学界与公众广泛热议。网友留言“在影像中读懂国学传承的力量”,多所学校将其纳入研学课程。作为联合创作与传播的核心力量,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构建了全方位传播矩阵:2024年底推出线上视频专题《此心继国学》,2025年持续刊发“无锡国专那些人那些事”系列“文字+视频”专栏,同步通过“学习强国”、无锡发布等平台扩散,形成“播出+衍生+研学”的立体传播效应。
让国专精神照见当下。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对影片的影响力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央电视台原台长胡占凡指出,这部纪录片是对小众却又珍贵的国学教育史的补白和记忆,为中国近代国学教育史留下了一份可视化的档案,避免了这段珍贵历史被进一步湮没。与此同时,这部纪录片为当下“国学热”提供了有根脉的参照,让观众看到了国学并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乱世中守气节,困境中传文脉的精神力量。这部片子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一种纽带,让90岁的校友和“00后”的学子共话国学,把国学精神从历史拉回到现实,让观众感受到国学不是故纸堆,而是流淌在当下的文化基因。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评价,这部纪录片注重历史影像的呈现,将历史的逻辑和脉络,跟时代背景与个人性格融合得非常贴切,故事有推进力,人物有表现力,让我们看到了唐文治先生的人格魅力。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宏肯定了该片的传播力度:纪录片在央视首播后,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迅速推出线上专题《此心继国学》及相关报道和短视频,2025年持续刊发“无锡国专那些人那些事”系列专栏,有效延伸了传播链条,不断拓展文化传播路径。
正如《风雨国学魂——寻找无锡国专》所传递的,国学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力量,唯有传承文化根脉,才能让国学之魂在新时代拥有新的生命力。目前,无锡已构建起“馆、研、院”三位一体的国专精神传承体系:无锡国专纪念馆(无锡县学旧址)开放两年接待研学团体超15万人次,国专书院推出“唐调课程”“文治之路研学”等项目,实现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无锡日报报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获奖与座谈会为契机,继续深挖国专精神的当代价值,通过史料挖掘、学术研讨、文旅融合、品牌打造等多元路径,让无锡国专这一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焕发出更持久的光芒。(韩玲、张月)
上一篇:中国代表致函联合国秘书长阐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