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盐碱地 今朝丰收田
创始人
2025-11-23 02:16:17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郑瑶 雷蕾 通讯员 朱素珍 白雪

编者按

冬日里,兵团各垦区田垄交错、阡陌纵横,片片昔日的盐碱地上,仓廪丰实的丰收故事正在上演。

近年来,兵团各师市因地制宜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昔日的“不毛之地”正悄然变为“粮仓菜篮”。本期“有话大家说”,让我们深入田间地头,探寻盐碱地成为丰收田的答案。

种植户:

科技引领,盐碱地长出好庄稼

初冬时节,雪花悄然飘落在十师一八八团二连的田野上,覆盖着这片土地。57岁的职工赵自于站在田埂上,望着银装素裹的景象,心中却暖意融融。

就在不久前,赵自于以每公斤1.52元的价格将今年种植的玉米顺利售出。平均亩产1.76吨的成果,让他喜不自禁:“今年这片盐碱地可算是争气了!”谁能想到,这片如今带给他丰厚回报的土地,在一年前还是一片重度盐碱地。

赵自于种植的这块地,属于该团盐碱化比较严重的区域,土壤中过高的盐碱严重影响作物生长,以往种植的作物,产量一直不高。

“不能再盲目种了,必须得相信科学。”在一八八团二连“两委”和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帮助下,今年,赵自于尝试调整种植结构,最终选择种植耐盐性相对较强、管理技术成熟且市场需求稳定的玉米。

确定了方向,赵自于在管理上下足了“绣花”功夫,对这块盐碱地实施精细化管理,根据玉米生长周期精准施肥、防治病虫害,同时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辛勤耕耘终于换来丰硕成果。赵自于的玉米地迎来了丰收。“科学种植真是管用!”他激动地说。

赵自于的成功实践是十师北屯市系统性治理改良盐碱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动缩影。

面对辖区内部分耕地存在的盐碱化问题,一八八团打出综合治理“组合拳”,通过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持续改良土壤,同时积极引导职工调整种植结构,筛选推广沙棘、枸杞、大果榛子等耐盐碱作物,帮助职工在盐碱地上实现增收。

“讲科学、懂技术,盐碱地也能长出好庄稼。”望着雪后初霁的天空,赵自于信心满满。这片经历冰雪洗礼的土地,新的希望正在孕育,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播种。

农技员:

持续投入,不断改善土壤性状

五师九○团地处阿拉山口风口前沿,部分耕地因蒸发量大、排水不畅,长期受盐碱困扰,过去棉花平均亩产常不足300公斤,职工群众看着泛白的土地犯愁。如今,随着改良技术落地,这片“不毛之地”正逐步变成增收致富的“希望田”。

九○团一连特聘农技员于辉,凭借多年与盐碱地打交道的经验,成了职工群众眼中的“田保姆”。他坦言,连队里的盐碱地曾是“老大难”问题,但只要找对法子,盐碱地也能变成“聚宝盆”。结合多年在一线的实践,他总结出了在盐碱地种棉花的关键注意事项。

播种前土壤改良是基础。于辉说,必须先清挖排灌渠道,渠深要在1.5米以上,才能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减少盐分上返;同时需要施有机肥,搭配深耕翻土,改善土壤结构。棉花出苗后,管理更要精细:前期需及时中耕松土,避免土壤板结,再搭配滴灌技术“少量多次”浇水,每次每亩浇水20立方米左右,既能控制盐分,又能避免棉苗因缺水枯萎。进入5月中下旬,当棉苗长出3片真叶时,要改为大水漫灌,每亩浇水80立方米,将土壤表层的盐碱冲刷到地膜边缘;待田间土壤含水量降至25%左右、能承载农机重量后,再进行第二次中耕,进一步疏松土壤、清除杂草。施肥环节则要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原则,每亩基施腐熟羊粪1500公斤,生长期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时,要控制氮肥用量,避免单一施氮导致土壤碱性增强。

“30多年前,咱这儿棉花单产也就260多公斤,今年最高的地块单产达到了510公斤,平均亩产也有480公斤!”于辉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于辉特别提醒,盐碱地改良是长期工程,土壤性状改善需要持续投入,不能急于求成,他说:“今年改良好的地,明年还要继续施有机肥、清淤排渠,才能保持肥力。”

如今,在九○团一连,昔日泛白的盐碱地,正孕育着越来越多的“金元宝”,让职工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相关部门:

多维发力,建设高标准试验基地

初冬时节,二师二二三团的海水稻收获现场,饱满的稻穗压弯稻秆,大马力收割机来回穿梭。“以前这片地全是白花花的碱壳,别说种庄稼了,连草都长不高。现在种植的海水稻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望着装满稻谷的运输车,二二三团农三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王康康高兴地说。

二师铁门关市的耕地长期受盐渍化困扰,为打破“盐碱困局”,近年来,二师铁门关市从技术、品种、管理多维度发力,让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逐渐焕发生机。

2022年,二师铁门关市与袁隆平青岛海水稻团队深度合作,投资5065万元,启动农田排水土地提质增效暨盐碱地土地整治开发项目,通过新建和利用现有农田水利工程灌排水设施,调节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将水盐调控系统与物联网系统相结合,提质改造土地面积146公顷,新增水田119公顷。

二师铁门关市加大科研人才引进力度,建设高标准试验基地,积极与疆内外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先后筛选近100个水稻品种开展适应性试验,最终选定袁策YC007、新策粳1号两个耐盐碱水稻品种。

“这种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抗涝、抗盐碱、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都很强。”二二三团农业林业草原和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刘兴泉介绍,经过反复试验,该团海水稻示范田平均亩产已连续两年突破500公斤。

随着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日趋成熟,今年二师铁门关市进一步探索稻麦轮作模式,新增冬小麦种植面积500亩。据测算,在此模式下,每亩可额外增收600元至700元,让盐碱土地产出效益再上新台阶。

“我们不仅要让试验田成功,更要把技术摸透、把模式建稳。”二师铁门关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王映山说,未来该师市将继续优化技术方案,让职工群众能直接利用周边咸水资源种稻,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农业开发样本,让更多职工群众享受到科技兴农带来的红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准入又准营!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 谢希瑶)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落实好“准入又准营”,明确“缩...
谱写“十五五”县域经济高质量发... ●新华社记者 潘晔 唐弢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21日面向全球发布《新时代县域经济学》中英文智...
凝聚兴商兴产桑梓情 拓展合... 民营经济为兵团贡献了约40%的生产总值、约60%的税收、70%以上的创新成果、90%以上的外贸进出口...
铁道游击队观后感 铁道游击队观...  铁道游击队观后感500字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看了电影《铁道游击队》,耳...
让“放心水”流进千家万户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常驻记者 曾维 通讯员 张康 “现在,水的口感好了,水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