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宁曲阜发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的时代强音。十二载春秋流转,这座“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笔,在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的交织中,绘就了一幅“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壮阔画卷。从尼山圣境的璀璨灯火到运河码头的非遗展演,从校园里的“新六艺”教育到国际论坛的智慧激荡,济宁正以文化“两创”的生动实践,诠释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时代内涵。
固本培元:让千年文脉“活”在日常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智慧,在济宁找到了现代诠释。十二年来,济宁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教研跟进、专家指导、学校主体、家校合作”的全环境立德树人机制。在曲阜孔子学校,孩子们身着传统服饰行“敬师礼”,将“尊师重道”的儒家理念融入血脉;在鲁源新村,村民们制作“仁义礼智信”弦丝画,让非遗技艺成为致富手段;在“儒学讲堂”,一场场关于“孝悌忠信”的讨论,让“礼之用、和为贵”的古训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现代密码。
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潮”在当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济宁的文化“两创”,既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时代的回应。在尼山圣境,MR混合现实技术让“云游三孔”成为现实,数字光影交织出“礼入鲁源、昌平水境”的奇幻意境;在孔子博物馆,箫韶乐团的“礼乐传习”活动,让游客在编钟鼓乐中感受“思无邪”的《诗经》之美;在运河记忆街区,非遗传承人用现代壁画重现漕运盛景,古八景手串、水浒人物手办等文创产品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品”。
这种创新不止于形式,更深入肌理。济宁实施“文艺高峰攀登工程”,推出《北京时间》《圣水河的月亮》等一批获“文华奖”“群星奖”的精品力作;打造“济宁视界”数字体验项目,让运河文化通过元宇宙技术“活”起来;连续举办11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从“百人参会”到全球共襄盛举,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识。正如《论语》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济宁以匠心打磨文化精品,让传统与现代在碰撞中迸发新机。
开放包容:让中国故事“传”向世界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济宁的文化“两创”,始终秉持开放胸怀。从承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到举办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从在日本、韩国设立文旅推广中心,到在国际友城建成“中华文化之角·尼山书屋”……济宁以文化为桥,让“孔孟之乡”的美誉度享誉全球。
这种开放,更体现在对文明对话的深刻思考。2025年尼山论坛增设金融文化、水文化论坛,将“和合”理念延伸至现代经济、生态治理领域;青年儒学论坛搭建起新生代交流平台,“孔子家乡·你好济宁”专题推介活动让东方智慧与世界脉搏同频共振。正如《论语》所言“君子和而不同”,济宁以文化为媒,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儒学智慧。
文脉永续,潮起东方
十二载砥砺前行,济宁以文化“两创”交出了一份“走在前、勇争先”的答卷。从“活起来”到“火起来”,从“传下去”到“走出去”,这座古城用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并非尘封的典籍,而是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活水;文化自信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硬支撑的力量。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站在新的起点,济宁正以“登峰”的魄力深化儒学研究,以“落地”的智慧普及文化教育,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文明。这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复兴之路,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更多“济宁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