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沧州发布)
转自:沧州发布
眼下正是南大港湿地的候鸟迁徙高峰期,10万余只候鸟陆续飞来,成为这片湿地最美的风景。11月7日一大早,鸟类摄影爱好者刘全胜已经背着长焦镜头、无人机往湿地走。他今天的目标,是拍成群的花脸鸭。
“你看!四千多只花脸鸭一起飞,黑压压的一片,是不是很震撼?”刘全胜指着镜头里的画面,笑着对记者说。
“现在不一样了,这些鸟常见得很。”刘全胜告诉记者,以前,就算偶遇一只天鹅、一只东方白鹳,自己都能激动得睡不着觉。
刘全胜在南大港湿地拍摄。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全 摄从“稀罕”到“常见”,刘全胜镜头里的变化,记录着南大港湿地曾经的困境与如今的新生。
南大港湿地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北部、渤海湾西岸,湿地总面积达7500公顷,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
多年前,南大港湿地北部区域曾被围垦形成连片养殖池塘,割裂了湿地的水文连通性和生态空间,导致湿地生态受损,湿地内的水生动植物数量减少,进而影响到鸟类的栖息和繁殖。
“你看这片开阔的水面,以前由于围塘。鸟有灵性,看到这种环境,肯定不爱来。”刘全胜说。
花脸鸭。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全 摄
2020年,为改善鸟类栖息空间、提升湿地生态环境,南大港湿地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项目随之开展。通过退养还湿、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坡面生态化改造等措施,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08.8公顷,恢复了由水域-浅滩-生境岛组成的自然湿地结构,入选2023年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2023年至2024年,继续开展南大港湿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退养还湿200公顷,疏通河道15.5公里,3000公顷湿地焕然一新。
刘全胜向记者展示相机里拍到的鸟类图片。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全 摄
2024年7月26日,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王立军说:“近几年,我们还开展了南大港湿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南大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等多项修复项目。”
“湿地好不好,关键看水鸟。随着环境越来越好,候鸟数量越来越多。”南大港湿地保护区巡护员冯国强说。为更好地保护湿地环境和鸟类,保护区内设10个站点,20位巡护员,每天开展湿地防火、鸟类观测、维护环境卫生等工作。
如今,来南大港湿地“打卡”的鸟儿越来越多。五年间,在此过境、停留的候鸟数量,从2019年的2万只增加到如今的10万余只,鸟类种类从268种增至272种。更让人欣喜的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从8种增加到17种。
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宣传科科长张景兴向记者介绍“南大港湿地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作用。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全 摄
为了能够精准捕捉到早期到达的候鸟,监测出鸟类的数量和品种,南大港湿地深处还有个“智能守护者”——南大港湿地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这个AI系统就像湿地的“天眼”和“顺风耳”,24小时盯着这片水域。
在平台上,不仅显示着光顾湿地的众多鸟儿,每只鸟上方还标注了鸟名等信息。点开声纹统计,里面详细记录着各类鸟出现的时间,点开还能听到对应的鸟叫声。
在监测鸟类的过程中,还离不开科技的助力。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宣传科科长张景兴说:“目前,我们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安装了3套声纳系统和11套AI摄像头,通过声音比对和影像进行鸟类识别。系统里已经存了近23万条声音样本,认出197种鸟。”
南大港湿地的重生故事,只是河北“十四五”生态保护画卷中的一笔。白洋淀水质从劣Ⅴ类一步步提升至Ⅲ类,青头潜鸭、震旦鸦雀等“极危”“濒危”鸟类频繁现身;衡水湖实施退耕还湿、生态补水,每年百万只候鸟在此停歇,鸟类种类从286种增至334种,成了名副其实的“候鸟驿站”……
“十四五”以来,河北持续推进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湿地功能、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确定16处重要湿地,10处获评“鸟类天堂”,全省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达605种,其中鸟类486种……一个个跳跃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水变清、鸟归来”的生动故事,更是一份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亮丽生态文明答卷。
“咔嚓——”刘全胜按下快门的瞬间,又一群大雁飞出芦苇荡,飞向天空。
来源: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