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马宁
从春熙路的商业活力到人民公园的闲适安逸,从黄龙溪古镇千年非遗到川西高原的壮阔神秘,从智能制造车间的科技律动到街头巷尾烟火升腾……11月21日下午,多组由外国留学生拍摄的短视频,在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学术报告厅循环展播。这些在海内外社交平台广泛传播的作品,闪动着四川的多元风貌、多彩文化。
当日,“万千气象 天府邂逅”2025四川省外国留学生短视频征集大赛正式启动,全省60余所高校师生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媒体代表齐聚现场,共同开启这场以镜头为纽带的文化交流传播活动。
2025四川省外国留学生短视频征集大赛启动现场
留学生+真生活
短视频开辟四川故事新表达
本次大赛由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四川省教育厅指导,四川国际传播中心主办,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支持,鼓励在川留学生用镜头捕捉真实体验,用短视频讲述四川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生动的四川形象。作为当下最具传播力的媒介形式之一,短视频以直观生动、易于互动的特点,成为跨越语言壁垒的“全球流行语”,为四川故事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目前,四川有62所高校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留学生规模达1.4万人。这些青年学子,是巴蜀魅力的深度体验者,更是促进跨文化理解的“活力使者”。其创作的短视频兼具真实性与独特性,在海内外社交平台具备天然的传播优势。
启动仪式主持人、来自尼日利亚的张文,分享短视频创作心得
大赛特别鼓励中外学生组队参赛,增进彼此理解,碰撞文化交融的创意火花。就读于四川传媒学院的谭皓搏与他的美国朋友David刚刚完成一部成都主题纪录片,计划参与此次征集。“短视频的传播力不分国界,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懂四川,这正是我们参赛的初衷。”谭皓搏说。
为让赛事真正成为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播的有机载体,四川省教育厅推动全省高校积极参与,鼓励将赛事参与纳入留学生培养方案与实践学分体系,引导留学生在创作中深化对四川的认知,提升跨文化表达能力。
“朋友是我学会的第一个中文词”
也是最想分享的四川故事
“四川的魅力,在风景里,更在人心里。”启动仪式上,7位留学生代表分享的在川经历引发全场共鸣,“热情”“友善”“安逸”成为他们描述四川的高频词汇。
在川生活5年的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蓝冬少,早已把四川当作第二故乡。“我的中文名字是中国朋友取的,因为我喜欢蓝色和冬天,‘蓝冬少’这个中国名让我觉得自己真正融入了这里。”
四川大学哥伦比亚留学生蓝冬少分享短视频创作经历
这位喜爱李白、杜甫诗词与三国文化的哥伦比亚小伙儿,通过短视频分享川剧变脸、青城山风光、武侯祠故事,已在海内外社交平台积累了不少粉丝。“很多外国朋友只知道四川有熊猫,但这里的历史文化同样迷人。我想把这些深层魅力拍出来,让大家更了解四川。”蓝冬少用中文说道。在他看来,这次大赛的特别之处在于,既能让外国人分享在中国的故事,也能让中国朋友了解外国人眼中的四川生活有多惬意。
电子科技大学肯尼亚留学生道格拉斯,今年5月才初次踏上四川的土地,却已被这里的热情与善意深深打动。“刚来的时候,我想找学校的演讲厅却迷了路,多亏两位中国学生特意带我过去,最后我们成了好朋友。”道格拉斯回忆,正是这次相遇,让他学会了人生的第一个中文词——“朋友”。
电子科技大学肯尼亚留学生道格拉斯・莫蒂默分享在川经历
“这也是我最希望通过短视频分享的四川故事”,道格拉斯说。在他眼中,四川的魅力不仅在于便捷的地铁、宽阔的道路等基础设施,更在于人与人之间毫无隔阂的善意。“我们可以通过活动把四川的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三大赛道、多重激励
共筑国际传播精品矩阵
大赛设置“感知四川”“学在四川”“AI新展望”三大赛道,为留学生提供多元表达平台:“感知四川”聚焦人文历史与社会发展,引导留学生走进古镇、非遗工坊、产业园区挖掘巴蜀韵味;“学在四川”侧重留学生活点滴,展现高校教育活力与包容氛围;“AI新展望”鼓励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数字人等新技术,畅想四川未来发展图景。
为扩大传播效应,主办方设置多重激励机制:
获奖作品将在“川观新闻”App首页专题展播,并通过四川国际传播中心海外社交矩阵(覆盖Instagram、X、YouTube、Facebook等)及Kwai面向全球推送;
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可签约“灵感中国”拍客并接受专业培训;
优秀组织奖高校将与四川国际传播中心共建融媒实习基地;
同时评选优秀指导老师表彰突出贡献者。
启动仪式上,四川国际传播中心与成都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与实践实习基地”,进一步完善本土化国际传播人才培育体系。
据悉,即日起,在川留学生可通过 “川观新闻” App投稿专题页面,同时也可以发送作品至指定邮箱(SICCChinaofficial@gmail.com)参与征集。作品要求以博主视角有声呈现,时长不少于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