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重点领域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企业节能降碳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能力,11月21日,由福建省节能中心主办的“节能智汇谈”——福建省2025年工业企业数字化能碳管理专场直播在福建省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公共服务平台顺利完播。本次直播通过东南卫视视频号、海博TV、微赞等平台同步播出,吸引全省工业企业代表及能碳管理从业者的广泛关注。
破局:从数据驱动到管理闭环 三钢展示智慧能源建设路径
直播中,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调度长滕用祥系统分享了企业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的建设成果,展示了高耗能企业如何通过数据驱动实现降本增效与绿色转型。
作为我省钢铁行业龙头,三钢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在原有能源系统基础上迭代升级,于2023年构建覆盖全厂的能源计量与碳排监测网络,实现能碳数据的实时采集、储存与可视化管控。
滕用祥介绍,面对多站点、海量数据的挑战,三钢打破数据“孤岛”,以“能源流、制造流、价值流、设备状态”的“三流一态”理念为核心,构建协同优化的能源大数据中心,实现从计划管理、实绩跟踪到成本核算的动态监控与精细管理。能源的流动(能源流)紧密跟随生产节奏(制造流),并实时反映在财务报表上(价值流),而所有设备的实时状况(设备状态)则是确保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基础,打通生产与管理的壁垒。
智慧能源管控系统不仅能自动发现能耗异常,还能通过诊断功能精准定位问题,优化能源调度,实现能效提升与成本下降的双重目标。目前,三钢已实现煤气放散率趋近于0.001,发电效率显著提升,并推动全员通过定制系统参与节能指标追踪,将“数据决策”融入企业基因。未来,三钢将建立企业碳管理平台,夯实碳素流管理基础,开展LCA碳足迹测算与评价,为碳资产与碳交易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以便更精确地实施降碳改造。
示范:从数据采集到价值创造 多行业圆桌共话能碳管理实效
福建维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创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瑞雪信息互联网技术有限公司的行业专家在圆桌沙龙环节,分享、解读能碳管理在不同行业、场景的应用。
福建省瑞雪互联网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璞聚焦水泥行业,分享两个能碳管理实践案例:通过优化辊压机系统操作参数,实现生料粉磨单耗降低1.06kWh/t,年节电212万度;基于能耗数据分析推动设备管理转型,通过精准降阻使工段电耗下降3.79kWh/t,年节电606.4万度。
他指出,能碳管理系统从建成到真正发挥数据价值,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这需要企业领导层高度重视,也离不开一线团队的持续使用与优化。他将能碳管理系统比作企业“能碳医生”,通过系统对企业用能进行全面“体检”,基于数据分析诊断,持续推动管理优化与节能改进,形成“数据-分析-决策-落地-复盘”闭环管理,让能碳管理系统成为服务企业提质增效的智能引擎。
福建维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超结合其在玻璃企业的调研与实践,系统阐述了企业能碳管理系统从“建成”到“用好”的转型路径。
谭超介绍,针对调研发现的行业痛点,该玻璃头部企业成立统一管理部门,在相关职能部门支持下,重新制定数据采集规范,拆解设计单号以定位高能耗环节,并构建多维度数据采集体系。通过系统升级,实施“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管理模式,实现班组绩效可量化,促进后进班组主动向优秀班组学习改进,最终推动企业成品率提升2%,年化增收约2750万元。他建议企业借鉴成功案例经验,建立专职管理团队,主动对接职能部门,推动数据融通共享。他强调,要重视一线工程师的实践经验,用现场思维和方法论辅助企业能效提升,让数据驱动真正落地见效。
福建省创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忞基于在建筑、陶瓷、医药、食品等行业的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了工业企业动力系统在能碳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建设思路。
他表示,动力系统是生产的核心保障环节。惟有在传统管理的重视与执行力的加持下,动力系统才能趋于科学、稳定。
以陶瓷行业与食品行业为例,两个行业存在相似痛点:数据孤岛、调度不畅、供需脱节等问题,导致能耗高、效率低、管理滞后。为此,企业通过在原有监测系统上构建能碳管理中心,推动管理从粗放走向精细,实现数据颗粒度细化、作业流程标准化、能耗管理可视化,逐步形成体系化的能碳管控能力。
刘忞表示,通过与服务企业的长期合作,他们从需求提炼、流程梳理到生产系统接口的深度对接与定制,逐步实现单品层面的能效追溯,并建立起对应的对标管理机制。在此过程中,通过量化偏差管理,生产复盘有了数据基础,企业运行管理得以更为客观、精准。他强调,只有将管理基础与数字化手段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动力系统能碳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破圈:从企业实践到行业共识 共建绿色未来
就能碳管理未来发展,行业专家达成共识:能碳管理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
刘忞指出,夯实基础是前提,企业需前瞻性地规划与维护,重点解决多源异构系统的数据融合问题,并在当前数据安全标准与政策尚不完善的背景下,积极联合相关部门推动标准建立,同时通过推广路演促进优秀实践传播,形成从采集、安全到政策的完整闭环。
技术进化方向上,谭超希望未来能碳平台应从数据应用向智能化深度迈进,借助AI将其打造为企业真正的新质生产力。刘璞援引《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强调建设能碳管理中心对于企业来说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企业竞争力的“必答题”。企业须充分了解其对自身降本增效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帮助。
本次“节能智汇谈”直播专场累计观看人数达32.21万。直播过程中,观众通过评论区积极提问,嘉宾就能碳管理系统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答疑释惑。观众纷纷表示分享内容实用、有指导性,留言获赞的参与者获得福建节能中心准备的精美礼品。
本次直播是福建省节能中心以《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为纲领,汇聚来自企业的前沿实践与专家智慧,将宏观蓝图转化为企业的具体行动方案,为我省工业领域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清晰的实施路径,为构建协同共进的工业节能降碳新生态注入创新动力。
下一步,福建省节能中心将持续深化“节能智汇”系列活动,围绕企业节能降碳实际需求,优化“云端直播+线下对接”服务模式,推动更多先进节能技术产品的落地应用,凝聚各方合力,协同推进我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