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璐)11月20日,绿色货运新路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专家从城市物流配送、短途重载和中长途干线运输等场景,建言绿色货运。
公路货运在我国货运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今年前三季度公路货运量达319.1亿吨,同比增长4.9%。同时,新能源商用车快速发展,2025年前10个月国内销量达64.90万辆,成为绿色货运的重要支撑。但当前绿色货运发展仍面临区域协同不足、产业链协同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挑战,需要全产业链协同发力。
数据显示,轻型货车作为城市物流配送的主力军,承担了70%以上的城市末端物流需求,其绿色化水平直接影响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空气质量改善、物流体系碳足迹降低等。
通州区政协委员、北京市物流商会会长田明表示,轻型货车绿色化已从概念推广迈入落地深耕阶段,形成了三大典型实践方向:能源结构转型,新能源车辆加速替代传统燃油车;运营模式创新,降本增效与绿色减排协同发力;技术赋能提效,数字平台驱动全链路减排。从实践成效看,轻型货车绿色化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了“政策引导、企业主体、技术支撑、产业链协同”的生态体系。
在城市物流配送场景上,田明说,新能源轻型货车在实际运营中仍面临多重挑战。电池续航、载重限制和补能设施不足制约了运营效率,特别是在北方冬季,续航缩水直接影响配送可靠性。他建议,强化场景适配,开发针对冷链、商超等细分场景的定制化车型,解决载重限制问题。“续航缩水会导致车辆充电需求增加,建议车企加快换电标准统一,推动跨品牌共享,让车辆可以减少充电排队时间,尽快更换电池,提高运输效率。”他还建议完善成本分担机制,通过电池银行等模式降低企业初期投入。
数据显示,近年来,新能源重卡销量高速增长,其中钢铁等重点行业使用量占市场份额的一半左右。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环境项目主管王悦分析,钢铁行业新能源重卡快速推广得益于政策的驱动引导、技术的持续进步和购置成本的明显下降。超低排放改造和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形成了政策基础,小电量车型在续航、运载与成本间找到了平衡点。目前通过优化能源支出,中小电量车型的经济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加速换电车辆和换电站规模化发展,将有助于“车电分离”模式的换电车型形成长期可持续的经济优势。
中长途干线运输场景方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张少君表示,中长途干线作为新兴业态,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长途运输的定义、比例及市场规模需要明确,且不同区域、行业差异大,需要创新性研究和设计支持。此外,大城市面临空气质量持续提升的压力,移动源深度治理需求迫切,但电动化转型中建站成本高,政策需在此方面寻求突破,降低服务费,减轻用户负担。
编辑 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