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宇树科技、国盾量子、强脑科技……许多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凭借“独门绝技”,近年来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企业、资本市场的宠儿。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小巨人”企业。
“十四五”期间,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不足4万家增至14万家以上,“小巨人”企业从5000余家突破至1.76万家,增长两倍多,凸显了中国制造向新向好的蓬勃发展态势。从一组数字可以看出它们的实力有多强:“小巨人”企业以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3.5%的数量,贡献了9.6%的营业收入和13.7%的利润。
现代工业精密度、集成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强调全产业链紧密协同、高效配合,这也意味着分工越来越细化。比如,一辆汽车有上万个零部件,其中光芯片就有1000多颗。哪家企业也不可能单靠自己“包打天下”,而是必须依赖无数个在细分领域里做到极致的“小巨人”企业。别小看螺丝钉、阀门、线缆这些似乎毫不起眼的零配件,从火箭升空到万米深潜,再高精尖的“黑科技”,都离不开无数“小巨人”构筑的坚实工业基础。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独角兽企业”就是为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中小企业恰恰具有灵活的体制机制,善于捕捉市场机遇,通过推出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迅速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让更多“小巨人”企业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的关键力量。
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2024年中小企业独立研发的有效发明专利占比达75.3%,“小巨人”企业户均拥有发明专利26.6项,平均研发投入超3000万元,有3000多家“小巨人”企业承担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
一些中小企业负责人坦言,他们其实不怕市场竞争,怕的是遇到“玻璃门”“弹簧门”,以及受到不平等对待。对此,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这样的顶层设计出台,到民营企业座谈会的提振信心,再到一系列解决融资难、支持创新转型的政策措施保驾护航,我国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支持政策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领域建设,积极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支持民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第三方服务商建设综合性数字赋能平台;持续落实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绿色通道”政策……从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等方面着手,助力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为“小巨人”。
如果说,中国庞大的工业体系犹如一片森林,那么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就是一株株“幼苗”。只有通过细心呵护,让更多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中国制造方能根深叶茂,不断繁衍生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产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