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晚,广东深圳,欢乐港湾。以“海天为幕、城市为景”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闭幕式精彩上演,为这场承载“湾区同心”梦想的体育盛会画上圆满句号。
视觉盛宴背后,一场关于监测精密与预报精准的“无形”之战同样精彩。克服了秋冬转换时节台风、冷空气、弱降雨、海上大风等多重不确定因素的严峻考验——气象保障,以其极致追求,书写了别样的华彩篇章。
11月21日,国省市气象部门针对闭幕式当天天气进行联合会商研判。谢坤良 摄影风起湾畔 协同攻坚
如何做好闭幕式气象服务保障?气象团队面临三大核心难点。
今年11月的深圳天气仍处异常活跃期,台风在南海的活动仿若夏季,弱降雨过程频繁;闭幕式恰逢全国性寒潮的转折过渡期,18日至20日深圳普遍出现大风、降温和降水,对精准预报提出挑战;闭幕式现场临海,复杂的海陆风效应显著增加了风、气温、湿度等关键气象要素的预报难度。
面对天气挑战和考验,国省集结、强化支撑——在中国气象局统筹与广东省气象局的组织下,中央气象台、广东省气象台、深圳市气象台三方会商研判机制顺畅运行,形成前后方紧密联动的强大保障网络。
深圳市气象局三支团队协同配合:现场实况监测团队紧盯闭幕式现场气温、水温、云量,以及地面至50米低空立体风速的实时变化;短临监测预报团队实时跟踪闭幕式周边300公里范围内的降雨回波演变及短临天气条件,精准捕捉降雨系统动向;短期预报团队综合短临预报与实况数据,动态研判各尺度天气系统演变与潜在风险,滚动更新预报结论。
11月21日,气象部门专家会商研判天气趋势。谢坤良 摄影服务决策 精细护航
11月18日,闭幕式迎来最后一次彩排。深圳市气象局提前三天向指挥部发布大风、降温和弱降雨叠加等气象预报。当天8时5分,派驻现场的首席预报员张超在演练保障群发布第24期逐小时《闭幕式气象服务专报》,特别强调:“此次冷空气强度胜于10月下旬,伴明显降温和零星小雨,需重点防范明日大风对集装箱、吊屏等高空设备影响……”
就在此前几天的15日至17日,出现冷空气锋前增温,部分人对寒潮强度存疑,气象预报提醒:“18日20时至22时关键时段气温将降至13℃至16℃。”基于气象风险预警,为确保21日正式表演,指挥部果断决策:取消彩排吊屏使用,暂停水下、水中表演项目。
18日下午,气温逐渐下降,大风夹杂着小雨滴扑面而来;22时,气温下降至13℃。穿着闭幕式组委会增配的保暖衣物,现场演职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由衷感叹:“幸好提前有防备!”
闭幕式现场悬吊着15块移动大屏,其稳定性关乎全局。为此,深圳市气象局加密多层次立体风监测,建立并应用吊屏晃动与立体风场的关联模型,精准通报风速等信息。
11月18日,深圳市气象局应急保障车在欢乐港湾就位。古锐昌 摄影智察风云 盛会圆满
精准研判与精细服务背后,离不开现代化气象监测预报体系的强大支撑。
11月18日,气象部门架设全天空实景观测仪,并增设一部低空测风雷达。这些高精度设备共同构建起地空一体、分钟级更新的立体观测网络。针对演员水中表演环节,深圳市气象局不仅细化气温、风速监测,更联合水务部门强化水温监测,全力保障演员最佳状态。
同时,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底座,国家级“风清”“风雷”等人工智能气象模型,省级“雨燕”灾害天气智能预报模型集群,省市联合研发的分辨率高达500米的快速循环同化预报系统,深圳自主研发的“智霁”“智瞳”AI区域模型深度融合,为国、省、市首席预报员团队提供强大分析工具,人工智能预报员助手“阿福”大幅提高预报产品制作的效率。
21日20时,闭幕式舞台艺术与万千气象完美交融,夜空澄澈,星光与城市灯火交相辉映。
深圳市政协副主席、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常务副主任邝兵表示:“从赛场到闭幕式,国省气象部门派出专家团队支撑,气象部门在整个全运会保障中起到重要作用,为闭幕式和赛事活动提前安排、调整部署提供了关键保障。”
(作者:易红梅 兰红平 徐文文 王书欣 曾庆锋 叶汶华 责任编辑:闫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