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寒意渐染渭水源头,田间地头、厂房车间却涌动着炽热的丰收热潮——从茎尖脱毒瓶苗“吸养”生长,到原原种采挖分拣“展露锋芒”;从优质种薯出库“闯市”,到宽粉制品鲜香“端上餐桌”,作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的渭源县,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全产业链为卷,绘就一幅小土豆带动乡村振兴的生机勃勃画卷。
在甘肃田地博通薯业有限责任公司组培中心,技术人员在无菌操作台前凝神专注,指尖翻飞间完成精细剥离。一排排透明培养瓶整齐列队,瓶中翠绿的组培苗在恒温灯光下舒展腰肢,生机盎然。
“这是今年培育的‘陇薯10号’脱毒苗,通过茎尖剥离技术去除病毒,培育成熟后就能移栽到温室大棚繁育原原种。”公司总经理李林军介绍,作为种薯繁育龙头企业,公司以“科技育种”为核心,已构建起良种化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全产业链体系。
步入智能化温室大棚,工人们弯腰弓背,指尖在松软培养土中灵巧翻飞,一颗颗金黄饱满的原原种应声而出;一旁的筛选机高速运转,按孔径精准分级的原原种顺着出口稳稳落入包装袋。“我们年培育原原种1.2亿粒,经严格筛选后,将移栽到大田扩繁,最终成为农民手中的优质种薯。”李林军说。
完善的产业体系,为当地群众铺就了“在家耕作+就近务工”的双增收路。清源镇河口村村民何淑琴笑着算起增收账:“农忙时守着自家田地,秋收后就来厂里务工,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踏实又舒心!”如今,该公司已有150多人稳定就业,年人均收入超3万元;临时务工人员年达2000余人次,年人均收入逾1万元,产业红利实实在在装进了群众口袋。
渭源马铃薯的“全链条”,不止于繁育与种植,更延伸至仓储、物流、销售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在渭源县五竹马铃薯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组培温室、连栋温室、日光温室与现代化贮藏库一应俱全。理事长刘永红穿梭在种薯贮藏库中,忙着为各地订单备货——近日,400万粒原原种、3000吨原种即将“远嫁”新疆、青海等地。
在渭源县五竹马铃薯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种薯装满整个贮藏库。“我们的原原种是按‘粒’卖。”刘永红拿起一颗饱满的原原种,满脸自豪,“目前库存原原种1800万粒、原种1万吨、一级种2000吨,所有良种都经过严格筛选检测,品质过硬,深受各地客商青睐。”深耕种薯研发种植16载,合作社创新“生产在户、经营在社”模式,年带动5个乡镇4000多户农户繁育种薯1万余亩,参与农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先后获评“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甘肃省联农带农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称号。
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科学布局与市场的精耕细作。近年来,渭源县锚定国家马铃薯主食化战略机遇,全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依托科研院所硬核支撑,完善“茎尖脱毒—温室原原种—高山隔离—大田扩繁”四级繁育技术体系。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引进、筛选马铃薯品种(系)45个,保存优质种质资源1230份,注册种薯商标5个,“渭源种薯”成功斩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认证。
“以种薯产业为核心,我们建立完善了种薯扩繁、质量监管、科研服务、贮藏销售、品牌宣传、精深加工六大产业体系。”渭源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樊喜红介绍,如今全县年生产脱毒瓶苗7.4亿株、原原种9亿粒,马铃薯种植面积超4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4亿元,从“一粒种”到“一颗薯”的迭代升级,让产业活力持续迸发。
种薯筑基,加工赋能。渭源县马铃薯加工产业同样如火如荼。在当地加工企业内,机器轰鸣不息,多条生产线高速运转,马铃薯经过清洗、研磨、成型、晾晒等工序,变身“定西宽粉”、鲜食薯等39个系列特色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打开国内新市场,更成功走出国门,全县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年加工量超2万吨,“渭源马铃薯”也顺利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让这颗“金豆豆”香飘四方。(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通讯员 马富平)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都一鸣 责编:朱旺 校审:祁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