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近日展出“印记管院 拓新领变——复旦管院恢复建院4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以“大众篆刻”为媒介,呈现复旦商科历史及管理学院40年发展历程。
主办方表示,从“小众雅玩”到“大众艺术”,大众篆刻的初心是“保卫汉字、弘扬汉字、让篆刻艺术走向大众”。从这一展览可以看到,以创新材料、数字工艺、跨界为特色的“大众篆刻”正逐渐走入公众的生活中,篆刻不再是如过去一般精英的艺术,更成为一种人人可参与、可体验的文化行动。
据主办方介绍,大众篆刻意在突破传统边界,由专业圈层逐渐走向大众生活,以创新材料、数字工艺和新媒体传播,为印章注入跨界活力。正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对外展出的“印记管院 拓新领变——复旦管院恢复建院4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展览现场
以印寄情:呈现复旦商科历史
这一展览是该学院首次以大众篆刻的创意形式回溯历史,以印章篆刻讲述复旦管理学院的集体记忆与人文情怀。展览以“印记管院 拓新领变”为题,包括了“商科初创”、“发展变迁”、“拓新领变”、“求真卓越”、“缅怀与感恩”,“我是复旦人”六个展区。
展览展板
1917年,复旦大学创设商科,成为我国最早设立工商管理教育体系的高校之一。展柜中,“商科初创”展区的“复旦商科”印,以竹根为材手工刻制,既契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寓意商科的初创和萌芽。
“复旦商科”印
在对面展柜呈现了复旦老校友徐以楙的毕业证书,由复旦大学李登辉老校长钤印签发;以及徐以楙编著的《审计学》教科书以及手写日记等。据悉,徐以楙于1925年考入复旦大学商科会计系,这些文献资料由其曾孙徐志宏先生留存并捐赠。
复旦老校友徐以楙的毕业证书
复旦老校友徐以楙编著的《审计学》教科书
1929年,复旦大学商学院成立。当时,商学院下设普通商业系、银行学系、会计学系、国际贸易学系、工商管理学系。在展柜中,观众可以看到用石材手工刻制的“复旦大学商学院”印。边上,则是一组以水晶内雕方式制成的印章,呈现了5个系的毕业生合影。
1952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复旦大学1952届工商管理系毕业生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奔赴祖国各地,投身经济建设。复旦学子参与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筹建。1958年,新中国第一辆自主研制的“东风”牌轿车和第一辆自主研制的“红旗”牌高级轿车试制成功。展柜中,“新中国第一批毕业生”印的造型正是源于该型号“东风”牌轿车原型车模,边款为“1952年,52届工商管理系毕业生奔赴祖国经济建设前线”;边上,“投身新中国经济建设”印的造型源自1965年研制成功的“红旗CA770”原型车模。
展览现场,“投身新中国经济建设”印,造型源自1965年研制成功的“红旗CA770”原型车模
1985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院,郑绍濂教授出任首任院长。在“拓新领变”展区里,一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印,造型复刻了学院国顺院区门口的院名石。
在“缅怀与感恩”展区,有一组以复旦商科时期的代表人物照片为原型的人物印章,由画家刘双手绘肖像设计造型。印章表现的人物分别是首任商科学长蔡竞平、复旦商学院首任院长李权时、中国第一位注册会计师谢霖、复旦商学院第二任院长李炳焕以及教师徐子蓉和马家骅。
展出的印章多由复旦师生、校友、篆刻爱好者共同参与:如“印记管院 拓新领变”双印组成的主题印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参与设计,通过传统与现代对话,呈现学院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精神追求。
“印记管院”印,融合了管理学院“印记永恒”捐赠墙活字篆刻形式
“拓新领变”印,以学院政立院区建筑为造型设计
复旦MPAcc项目校友金嘉玺用独特的“鸟虫篆”字体设计了“复旦MPAcc”印。金嘉玺表示,“在设计中加入英文字母,既是挑战也是创新。根据传统的结字规律进行设计,沿着’守正’的路去突破传统。” “全员导师制”印以深受管院人欢迎的吉祥物“管小熊”为造型灵感,由管院本科生陈剑知参与印稿设计。“硕博”印则由学生王府璟参与印稿设计,印面“硕博”二字笔画采用连接设计,象征“连读”的学习制度。
“复旦MPAcc”印
“硕博”印
复旦管院目前设有8个系,分别是金融与财务学系、应用经济学系、管理科学系、会计学系、企业管理系、市场营销学系、统计与数据科学系、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在“求真卓越”展区,观众可以看到每一个系的专属印章。例如,会计学系师生致敬传统,“会计学系”印以古朴的算盘为印章造型;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师生设计的“信智行远”印,不仅将数据库、二进制、决策树和神经网络等学科核心元素融入设计,还嵌入了二维码,观众扫码即可了解该系介绍。
“复旦大学商学院”印
“信智行远”印
新材料、新理念融入篆刻
据悉,最先提出了大众篆刻理念的是复旦大学老校友李岚清,他希望篆刻突破传统篆刻“小众雅玩”的壁垒,鼓励人人参与,让篆刻艺术扎根生活。
主办方告诉记者,随着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大众篆刻的主体构成和具体内容是“印六言”、“印六化”、“印六进”,意在讲述篆刻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进程与大众化导向。其中,“印六言”即是“印言美、印言志、印言情、印言趣、印言事、印言史”,从艺术欣赏、审美追求,到心灵倾诉、创意表达、叙事述史。“印六化”包括“创作主题化、设计数字化、材料多元化、创作智能化、推广网络化、应用生活化。”意在强调篆刻功能的转变,使其不再成为书法、绘画、诗文的配角与点缀,而是使其独立化、主体化,以展现时代主题、人文主题与特色主题。其中,“多元化”即是打破以往篆刻大都是以石章为主的局限,除了将竹器、木类、陶瓷、玻璃琉璃等引进外,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空心玻璃微珠、光纤、碳纤维、玻璃纤维、人造石墨、高科技合成等当作新型印材。同时,近年来更加先进、便捷、高效的创作设计数字应用软件和新型智能化篆刻机则解决了刻印时需要的刀法技艺问题。
“科教兴国”印,以空心玻璃微珠为材料
此次展览中呈现的印章无论在材料运用上,还是在造型设计上,都与传统印章有所不同。从传统材料到光敏树脂、玻璃微珠,从手工镌刻到激光雕刻、3D打印、彩色喷绘,许多展品都打破了传统边界,展示了各自的创意。不少观众表示,许多印章的选材和设计都十分新颖,很有“科技含量”。
“政立院区启用”印,以回收的彩色气球装置软胶为材料
例如,展柜中的“院训印”等多方印章则是以空心玻璃微珠为材料,这种微米级新型轻质材料俗称“工业面粉”,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工业、航空航天、5G通信等领域。由于物美价廉,且可塑性极强,材料成本比传统石块要小得多。此外,在新技术助力下,复旦老校门、校训墙、中外合作办学的不同城市标志性建筑等,都化作了“方寸”上的风景。
在此前举办的“繁荣新大众文艺:大众篆刻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图景”研讨会上,相关学者专家谈及了技术革新并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通过“科技+艺术”的融合,拓展创作的可能性。《大众篆刻十八讲》编写组成员黄卫谈到,以往,创作者通常以毛笔在纸上手绘设计印稿,为获得理想效果,往往需要多次反复修改,费时费力,如今借助计算机软件,仅对需要优化的局部进行调整,大大提高了修改的效率与精度。
“印章文化其实从未远离中国人的生活,更有成为新创意、新文艺载体的潜力,在文旅商体展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大众篆刻十八讲》编写组组长周威涛曾这样说道。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