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宇
悬疑剧《树影迷宫》在播出初期展现了引人入胜的悬疑气质,凭借1994年的老井命案、十八年后的复盘以及老刑警与年轻徒弟的代际冲突,为观众带来了厚重的社会感与现实感。然而随着剧情推进,观众逐渐发现,这部剧不过是一道被精心构建却缺乏内在支撑的“悬疑外壳”。它想创造迷宫,最终却只搭建了一个以套路和反转为结构的空洞框架。剧中的迷雾,更多源于人为的障眼法,而非人性深处的复杂。
《树影迷宫》之所以让人失望,不在于缺乏悬疑感,而是它将悬疑当作一种可以不断堆砌的技术幻象。剧集试图通过反转、线索、双时间线以及碎片化叙事制造一种“迷宫式观感”,却忽视了悬疑创作的基本原则: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结果,剧集虽然看似繁复精致,却显得空洞轻飘。
剧集最大的缺陷在于它对悬疑结构的依赖远超过对故事本体的关注。创作者显然深知观众对悬疑剧的期待:多线索、层层升级的谜面与频繁反转的叙事。然而,《树影迷宫》将这些元素几乎视为公式化的指标,生怕少了哪个就不够“类型化”。这种对形式的过度追求,导致剧集呈现出一种“装饰性悬疑”——反转多、线索碎,但这些元素像悬浮在半空,缺乏逻辑支撑。
剧集陷入了“为了悬疑而悬疑”的创作陷阱。每一次反转都显得急迫,每一次线索推进都缺乏内在动机。为了制造悬疑,剧集不断自我否定,仿佛悬疑感只依赖于剧情的不断拆解。这种技巧操作不仅导致信息疲劳,也削弱了故事本身的力量。原本应有的逻辑密度,被无序的节奏和刻意的迷雾稀释,悬疑反而成为故事的全部,而非余味。这一点在人物塑造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凶手田浩的犯罪动机,本应揭示个人经历的扭曲与情感的爆裂,这些元素可以构成复杂的人物心理。但剧集在处理这些关键线索时显得急躁和肤浅。创作者似乎更关注下一次反转是否足够“炸裂”,而非人物行为是否符合其内心逻辑。结果,田浩这一角色沦为支撑悬疑结构的功能性符号。这是悬疑叙事中的致命失误。
这一问题同样体现在整个剧情的逻辑框架上。悬疑剧最基本的可靠性在于其叙事逻辑的自洽性,《树影迷宫》却依赖无依据的巧合、便利的证物、突如其来的关键记忆和情绪转折。剧情的推进并非源自人物行为的因果关系,而是创作者对“节奏”的过度执着。结果,剧集的悬疑密度表面上严丝合缝,实际上漏洞百出。越是包装神秘感,越暴露内部结构的单薄。
当悬疑叙事沦为公式化、套路化的展示手段时,它失去了作为叙事艺术的生命力。《树影迷宫》的失败,正是误以为悬疑仅仅是不断制造困惑、抛出谜面和打翻真相。《树影迷宫》最终呈现的,只是一座被大量技巧包装的空心迷宫。墙壁看似高耸,却轻易被洞穿;路径看似复杂,却缺乏深层的力量指引。观众原本期待穿越迷宫,揭开黑暗中的秘密,最终却只能在反转的霓虹光影中迷失。这既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警醒:当悬疑被无限格式化时,它便丧失了作为叙事艺术的生命力。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暖流未至,追问热企
下一篇:全运会上展硕果 独占鳌头看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