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曾经被机动车挤占的烂缦胡同,完成治理后,变身“城市客厅”,一大批文创店入驻,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在以美食著称的西城区牛街街道,耗时3年多,实现13条胡同禁停机动车,畅通通行功能、净化胡同环境。
西城区牛街街道东部平房区,是北京老牌历史文化街区,曾因停车矛盾突出,严重影响着胡同环境,也存在安全隐患。
就拿烂缦胡同来说,改造前胡同最窄处只有3.5米,50米范围内停了二十多辆机动车,各种私搭乱建层出不穷,老人出行、孩子上学都很不安全。曾有居民抱怨:要是自己生了病,救护车都进不来。也有需要开车出行的居民时常反映,自己的车总是被剐蹭。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提升街区环境品质,牛街街道会同西城区交通委、交通支队及辖区企业、居民代表多次研讨,采取“试点先行、分步推进”方式,耗时3年多,推动13条胡同禁停机动车。
胡同不停车,居民的车也要有地儿停。为此,相关部门根据居民的不同情况“一车一议”,分别安排合理的停车位置。利用闲置地块“平改立”建设停车场,陆续建成永庆胡同北口立体停车楼、法源寺机械式停车楼和烂缦胡同北口停车楼,共增加214个车位。按照优惠价格为周边居民提供115个错时共享车位,同时对临时来胡同探亲的车辆设置“亲情车位”。今年8月,街道实现停车区、禁停区、限停区分类管理,胡同面貌焕然一新。
“治理完后我心里踏实了。万一心脏不舒服,120能进来了。”一位在胡同居住的阿姨松了口气。如今,烂缦胡同由乱到畅,变身居民散步、聊天、晒太阳的“城市客厅”。一大批文创店入驻,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胡同里的咖啡馆、老茶馆和新书店迎来送往,成了胡同新的文化地标。
胡同不停车治理,只是北京“一街一策”交通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本市近年来开展“一街一策”交通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街乡镇主体作用,多部门协同共治,打破行业和部门壁垒,以“绣花功夫”推动交通顽疾实现从“乱”到“治”、从“堵”到“畅”。一批基层治理“样板”将逐步推广至全市。
“北京作为超大城市,每天都有海量的交通出行需求,交通治理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北京市交通委党组书记、主任李军会介绍,本市坚持“大交通”治理理念,搭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推动交通治理向精细化、系统化升级,持续优化市民出行环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