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坤
一种通过信托专户“T-1估值”模式腾挪理财产品间收益的玩法,再次让“理财打榜”进入各方视野,引发争议。
所谓“理财打榜”,主要是理财公司通过包装高收益产品冲击理财榜单,吸引投资者入场,但实际持有后预期收益却大幅缩水的营销玩法。这种做法在银行理财市场由来已久,去年曾引起监管部门关注。
利用短期高收益产品冲击榜单,为投资者营造一场高收益幻觉,业内人士都清楚这种玩法暗藏多重隐忧。然而,随着年末临近,在理财机构追逐规模的心态下,此种做法有愈演愈烈之势。
饱受多方诟病的“理财打榜”,何以难消停?
高收益背后套路满满
“前天收益0,昨天收益0。银行App里多款理财产品显示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实际都是买了不久就拉胯。”瑞芳(化名)最近看着每日收益常挂“零蛋”,苦恼不已。
理财投资者中,像瑞芳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期在社交平台注意到,“频繁换仓买新发,真的不想折腾了”“‘爆金币’维持不了多久,还是存款稳”等吐槽随处可见。总结来看,和瑞芳的情况相似,主要就是申购的理财产品,持有后收益率完全不及预期。
多位银行理财人士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这估计就是买到了“打榜”产品。“部分银行理财公司刻意宣传和包装‘打榜’产品来吸引投资者买入,收益率回落后,再发新产品营销,以此滚动操作,抢占市场份额。”
“理财打榜”一种常见的操作手法是,频繁新发小额理财产品(被业内称为“壳产品”),配置短期高息资产拉高收益。一家银行理财公司固收投资相关负责人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新发小额产品比较容易拉升收益,通过投资一些稀缺、高收益资产就能实现,比如快要到期且收益率比较高的信用债,“一支千万元规模的产品,很容易找到高收益资产去投”。
还有一种做法是在收益腾挪上做文章——例如,将A投资者的收益腾挪给B投资者,来推高某新产品收益。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投资部主管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理财公司释放收益手段多样。比如,某老产品赚钱后,可以将收益留存到底层资产里的信托计划,然后腾挪到某新产品里,从而让新产品收益远高于应有实际收益。
主要就是“为了上量”
对于有规模情结的理财公司而言,“理财打榜”主要就是“为了上量”。因为理财公司的营收主要由管理费收入贡献,只有规模上量,才能有经济效益。而在低利率环境下,理财产品高度同质化,行业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打榜效果立竿见影,销量做上来了,有销量才能有规模。”上述投资部主管称。
然而在行业人士看来,这种玩法隐患实多。对于投资者而言,首先就是实际拿到的收益比较少,理财体验比较差,容易感受到被欺骗。
当理财产品规模很小时,的确容易创造比较好的超额收益;一旦产品规模扩大到百亿元级别,就很难找到同等规模的高收益资产。“所以最后的收益一定是随行就市。而且规模大了释放收益也不好操作,投资者就会发现收益落差大。”上述固收投资相关负责人说。
投机理财和“打榜”吸金的恶性循环也在形成。“一些投资者‘忘记的资金’就沉淀下来了,一些投资者则不断换新产品,而用赎回的资金寻找高收益,资金又进入了新的‘理财打榜’产品。”华东某银行理财公司产品管理部人士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说。
事实上,在“理财打榜”之风下,新发理财产品结构也愈发短期化,反而加剧行业“内卷式”竞争。
上述产品管理部人士向记者坦言:“各家都处在两难境地,如果不做‘理财打榜’产品,客户会看到产品收益率远远低于市场同类产品,其他银行理财公司就会大量吸引走存量客户。”
一些银行理财人士认为,从长远看,这种玩法还会阻碍银行理财公司切实提升自身投资能力,因为新发的产品数量越来越多,对于投资经理而言管理难度也水涨船高,难以专注提升投研能力。
要靠投资能力破局
“理财打榜”的盛行,折射出行业转型期的获客焦虑。上海证券报记者自业内获悉,有不少银行理财公司内部已对“理财打榜”行为明令禁止,积极通过提升投资能力破局。
“我们之前做‘理财打榜’比较克制。监管部门严禁操纵业绩、不当展示后,现在公司已明确,不进行打榜操作。”一家银行理财公司固收投资相关负责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还是要理顺规模和收益的关系,以投资能力带来好收益。
也有银行在渠道端做调整,有意区别长期收益和打榜收益,倾向于给长期投资能力强的机构更多机会。
对于资管机构而言,“打榜”吸金是短期效应,真正受到投资者和市场的认可还得靠投资能力、靠业绩说话。
一方面,投资能力强,增强投资者获得感,规模才能稳。另一方面,理财公司也要透明清晰地标注收益与揭示风险来源,践行“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理念。华东一家银行理财公司董事长建议,理财机构应加强产品适当性管理,让投资者知道自己买的产品,背后是什么资产、投资风格、风险情况,提示性内容醒目一些,让产品销售“看得清”,让产品收益“算得清”。
上一篇:行走在盖孜河畔
下一篇:避坑“伪营养师” 权威部门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