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
昆仑山下,盖孜河一路奔流不息,用清澈的河水滋润着戈壁绿洲。
深秋时节,盖孜河畔的红柳褪去翠绿,燃起满天殷红,远远望去,宛如大地献给河流的礼物,在苍茫天地间勾勒出最动人的色彩。我来南疆近一年了,只要有空,总会驻足盖孜河畔,看河水静静流淌。
初见盖孜河畔的红柳,便被其顽强的生命力震撼。这些丛生的灌木,根深深扎进河岸的泥沙里,枝干坚韧如铁,细碎的叶片在风中轻颤,始终昂首挺立。它们没有杨柳的婀娜,不及松柏的挺拔,却以独有的姿态守护着河岸,抵御着风沙侵袭。当地群众说,红柳是盖孜河的守护者,有红柳生长的地方,河水不会轻易改道,绿洲不会被流沙吞噬。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河面上,静静的盖孜河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诉说着岁月悠长。河水与红柳在极端环境中绽放的坚韧,映照着对岸拔地而起的教学楼,让我不由得想起那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们。
我有早起锻炼的习惯,每天天蒙蒙亮,便与几位同事步行上班。在盖孜河大桥的施工现场,我结识了江苏籍工人老周。老周已经在南疆待了八年,黝黑的脸庞刻满高原风霜的印记,双手布满老茧。谈起盖孜河的变迁,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指着正在架设的大桥自豪地说:“再过一些日子,这座大桥就能通车,到时候就方便多了。”
老周的办公帐篷搭在红柳丛边,帐篷外的空地上晾晒着从家乡带来的菜籽,墙角整齐摆放着几本翻卷了边的书籍。他说,八年来他先后干过道路硬化、水利设施维修等项目的活,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
同行的老曹感慨道:“红柳落地就能生根,我们这些人,来了就没想过走。”老曹来到这里已经两年了,他的话道出了无数援建者的心声。在这里,像老周、老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带着专业技术与满腔热忱扎根边疆,有的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有的在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有的在工厂车间奋斗。他们就像盖孜河畔的红柳,默默扎根、无私奉献。
沿着盖孜河畔漫步,红柳的枝条在风中轻摇,仿佛在诉说岁月的故事。河水日夜不停地向前流淌,带走了往日时光,却带不走红柳与这片土地的深情约定。老周说,等大桥通车后,他要在盖孜河畔种一片新的红柳林,让这些坚韧的植物,见证这里越来越好的明天。
行走在盖孜河畔,凝视着河水,河边的红柳却愈发清晰。那一片片炽热的殷红,不仅是这里最动人的风景,更是无数坚守者的象征。它们与我们,一起在这里书写着关于奉献、坚守与希望的新篇章。这份约定,终将在盖孜河畔伴随边疆的蓬勃发展永远执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