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邢台市宁晋县政协
推动274个村印刷出版村志
8月15日,宁晋县政协常委孟琴锋(右)在大陆村镇南梁庄村村史馆与村民商议村史馆物品陈列情况。 本报记者 刘冉摄□本报记者 刘冉
8月15日,在邢台市宁晋县大陆村镇南梁庄村村史馆,几位年轻村民正兴奋地翻阅着一本《南梁庄村志》样书,一行行凝练的文字、一幅幅生动的插图,既记录着村庄的发展历程,也浸润着他们的浓浓乡情。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传承、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资源,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2月,宁晋县启动全县村史村志编纂工程,由县政协牵头推进。为做好这项工作,县政协迅速成立工作专班,组织委员下沉一线,通过走访村民、查阅档案、搜集史料,深度挖掘村庄记忆与实物遗存。
“为夯实基础,我们挨家挨户拜访村里的老人,陪他们翻箱倒柜地找‘宝贝’,比如房契、地契、老照片等,收集到大量珍贵史料。”县政协常委孟琴锋告诉记者,不少村民还主动捐出旧农具、老物件等,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
然而,村志编纂并非史料的简单堆砌,还需要捋清村庄的发展脉络。“我们在走访中发现,许多村庄因年代久远、档案缺失,史料考据常常陷入困境。比如西丁村的村志编写工作,就曾因关键历史节点空白而一度停摆。”县政协环境资源界委员曹跃锋说。对此,县政协党组及时协调县档案馆开放特藏库,仔细查找1947年土地清册,最终为西丁村补齐了缺失的章节。
“补齐史料只是第一步,要让村志立得住、传得久,还须严把三道关。”县政协主席李风杰介绍,坚持“不建机构建机制”理念,他们创新推出了“三审”工作法,即委员初审挖掘特色、专家二审规范体例、村民三审校准乡情,确保每本村志都经得起历史检验。
为了让村志更鲜活、更耐读,委员们还在呈现形式上大胆创新。在薛家营村,县政协文化艺术界委员张利涛邀请村里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工笔技法描绘村志插图,重现村庄昔日风貌。“牌坊、庙会都是记忆里的模样。看,我小时候还在这桥下摸过鱼哩!”村民薛清华捧着村志激动地说。
除了追忆历史,村志里还埋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
“我走访了7个村,发现科技助农使亩均收益提升了40%,建议将‘科技+农业’写进村志,这是咱们镇发展的金钥匙。”在北河庄镇的评审会上,县政协农业农村界委员贾红晓摊开调研笔记积极建言。最终,“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等关键词成为该镇各村村志中产业篇的鲜亮注脚。
每一本村志都是一座会说话的乡村记忆库。截至目前,宁晋县政协已推动274个村完成村志印刷出版工作,高标准建成村史馆5座。全县364个村明年将全部完成村志编修出版工作。
下一篇:韩媒:眼睛揭示你的精神状态